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曾经月处理600万份,现在每年不足10份,武汉最后的电报人依旧工作严谨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4-18 17:4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图为韩先荣在展示如何翻译电报。记者姚传龙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18日讯(记者姚传龙)一本1983年3月出版的《标准电码本》,一份写着数字的白纸,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洪山广场营业厅内,50岁的韩先荣完成电文的译出。电报这一被西方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互联网”的物品,今天更多地是发挥纪念功能。在武汉,洪山广场营业厅承担着湖北省最后的接收电报工作,韩先荣则是唯一的电报接收员,发报工作已在约10年前停止。
  现在,武汉每年接收电报的数量不足10份,可是电报服务依然在坚持。
  为确认身份 派送员跟着代收人去了公司
  从1884年清朝南洋大臣左宗棠设立汉口电报局起至今,电报存在武汉超百年。快捷、迅速的电报在通讯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成了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
  上世纪80年代是武汉电报业的鼎盛时期,数据和电报内容的重要性都能印证。1988年,武汉市创下月处理电报600万份的纪录,城区内电报投送点的投递员超过200名。
  由于电报中有水情电报、献血电报、金融电报等事关城市安全、人民生命健康与金融情况变化等重要信息,电报收发、派送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普通电报从发出到纸质版送到接收人手中仅6小时,加急电报更短,2小时完成全部工作。尽管那时候,电报派送员需要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送报。


  图为标准电码本。记者姚传龙 摄
  电报从发报方向接报方传输,传输过来的大多是一串数字,韩先荣接受数字,通过《标准电码本》翻译出文字,打印出报文内容,装到信封中,交给电报派送员。从1991年从事电报工作起,韩先荣收发电报28年,198页的《标准电码本》不能说全部记住,但是常见字的编码,已经不需要查询,这也是电报需求量大时练就的本领,韩先荣一天可以收发电报至多400份。
  3月18日,张树华从昆明向武汉发报,报文就是由韩先荣打印,可是这次她没有进行电文的翻译工作,因为张树华是明文发报。“以前电文涉及机密,多用电码,现在电报更多是纪念意义,已经无须保密。”韩先荣说。


  图为标准电码本。记者姚传龙 摄
  55岁的乐中华和周致强至今还在派送电报,这也是武汉现在仅有的两个送报员。张树华的电报就是由他们派送,周致强开车,乐中华依据地址寻找接收人。由于武汉现在每年电报接收量不足10份,他们的主要工作也变成了后台支持,电报派送仅仅是兼职而已。
  即便如此,乐中华和周致强依旧严谨。张树华发送的电报,到达武汉后,是接收人袁先生请人代收的,乐中华为了确认代收人与袁先生的关系,甚至找到了代收人的公司。送报一定要送到接收人手上,是电报派送员的基本工作要求。
  “以前,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区,收发室除了信件就是电报。”可是近些年,当乐中华和周致强前往送报,收发室中工作的年轻人对于电报已经难以置信,反复确认电报是不是快递。
  写有电码的电文 接收员依然注重保护隐私
  电报没落于1991年前后,韩先荣刚刚参加工作,见证了电报的衰落。那时,固定电话开始渐渐流行,3400元的装机价格并不便宜,但是人们对于固定电话的接受和使用出现了难以置信的追捧。纵然价格不菲,可是太多人排长队要求安装。
  固定电话随时接听,交流不考虑字数,这些优点让通讯变得更快。通讯的变迁让世界变小,2小时加急电报耗时太多,一来一回的交流,需要约4小时。使用电报的人在减少,可是并不明显。因为电报的收发送达时间都有记录,具有一定法律效应,人们在商业中应用电报,留下痕迹。
  电报的法律效应,起初传真都无法比拟。韩先荣还记得,传真大规模应用时还是使用热敏纸记录内容,存放时间有限,不如电报打印纸放得久。电报的法律效应也让韩先荣等人有两个习惯:一是严格保守电报内容;二是快速发出电报并记录时间,因为电报可能成为司法事务中的证据。


  图为电码电报。记者姚传龙 摄
  4月18日,长江日报记者在查看一份全电码电报时,韩先荣依然首先用手指遮住记录接收人地址的信息编码,尽管对于电码,记者一无所知。
  伴随着复印机、移动电话、互联网的出现,电报的长时间留存优势再次丧失,电报业务持续衰减。武汉的电报营业厅在2007年全部关闭,仅在洪山广场电信营业厅接收电报。电报尽管少,但只要全国部分省份还在发报,韩先荣就在坚守。
  纵然现在从事的主要工作是售后服务,但是韩先荣依然会准时收发电报。熟练是她留下的原因。曾经24小时的值班制度早已取消,因为现在的电报已经不具有快速的特点,加急也就没有了。
  电报曾经帮助小女孩回家
  谈及电报,韩先荣、乐中华、周致强依然滔滔不绝,因为电报中有他们的青春,有他们的骄傲。
  1991年前后,7岁的外地女孩来到位于洪山广场上的营业厅,说自己因为学习不好来到武汉,无法前往亲戚家中。韩先荣接待了女孩,在了解亲戚家在武汉周边城市时,韩先荣依据准确地址发电报给女孩亲戚,讲述孩子走失。当天夜里,女孩亲戚赶到武汉,接走了孩子,安全隐患得以消除。
  1992年前后,一批鱼苗收购的电报被韩先荣翻译出来,电报是普通电报,可是收购消息异常紧急,不快速送达,养殖鱼苗的商户将遭受损失。韩先荣自己加钱,把电报按照加急件派送,生意做成,商户上门感谢。
  “电报的没落是技术的没落,我们怀念,但是并不伤感。”韩先荣说,因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生活得更加便捷。
  【编辑:金鑫】
  (作者:姚传龙)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