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不要让研究精力都耗在“跑经费”上 | 长江评论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01-13 20:23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评论员 朱建华

  最近,河南农业大学老教授王泽霖捐出8208万元一事引发持续关注。这笔巨款,是他毕生科研成果转化所得的结余。做科研不能没有经费。但王老在没有向国家申请经费的情况下,取得了累累硕果。

  是否有无足够的经费,一直是影响科研的重要因素。有些科技工作者为此把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如何申请国家的经费上面。有人用在研究上的精力,甚至还不如跑项目、跑经费的耗时多。

  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压力是科研经费申请难(59.1%),九成以上都认为经费申请具有困难,申请经费花费的时间(30.4%)比做实验花费时间(29.5%)还多一些。这是中国科协网站上发布的一项对近2000名化学科技工作者状况的部分调查数据。如此这般,科研成果能否真正发挥作用,恐怕要打一个问号了。

  35年来,王老在没有向国家申请经费的情况下,先后获得3项发明专利和12个新兽药证书,成果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他个人和团队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据媒体报道,王泽霖和其创办的禽病研究所累计获成果转化费近亿元。

  当前的现状是,一方面人均科研经费不足,科研经费申请难,另一方面很多成果又难以发挥作用。人民日报曾刊文指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发达国家,不少科技成果获得鉴定后就被束之高阁。

  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科研尤其是面向生产一线的科研,更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行。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也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科研投入,除国家投入外,企业的投入也不容忽视。

  王老这些年虽然没有向国家申请经费,但通过产学研结合,并不缺经费。与企业一起攻关,不仅解决了经费问题,成果也在市场上得到验证,他个人和团队也获得了收益。他说,与企业合作提升了教学科研能力,而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又能更好地为生产服务,这是个良性循环。

  现在,王老希望将捐款用于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这将有利于河南农业大学在科学研究上的长远发展。在被王老捐出巨款感动之余,更值得思索的是,如何调动更多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如何让更多应用型的研究成果服务社会,而不是鉴定后就被束之高阁。

  【编辑:符樱】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