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武汉市首批碳中和林基地揭牌,市民可以植树抵消碳排放量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08-25 14:4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蔡甸区嵩阳山碳中和林基地。
  长江日报8月25日讯8月25日是全国低碳日。当天上午,武汉市首批碳中和林基地揭牌,分别位于蔡甸区嵩阳山、新洲区将军山。此举标志着“碳中和”将与武汉市民的生活紧密连接,市民可通过植树造林抵消碳排放。                
  位于蔡甸区嵩阳山和新洲区将军山的碳中和林基地,累计面积1112亩,原为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现为长满野草的荒地。这两片林基地将作为碳中和的载体和平台,通过植树造林,抵消武汉单位和个人开展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降低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保护城市环境。


  新洲区将军山碳中和林基地。
  “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我国公布的目标是,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武汉首批碳中和林基地,有它背负的梦想和使命。”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陈双田介绍,我市将选择固碳能力强、宜栽易活、生态防护功能好、经济价值高的乡土型树种,比如乌桕、油茶、栾树、枫香、三角枫等,用来营造碳中和林。
  据测算,这两片总面积为1112亩的碳中和林基地,通过植树造林再次形成森林后,30年内平均每年可吸收1000吨左右的碳排放量。而一个成年人每年呼出的二氧化碳约为0.33吨。照此计算,1112亩碳中和林平均每年吸收的碳排放量,相当于3030个成年人一年呼出的二氧化碳。
  这也意味着,如果举办一场大型活动,在对活动时长、参与人数、使用车辆等进行科学的统计和换算后,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其产生的碳排放量,以及需要种植多少树木,才能在一定周期内抵消活动的碳排放量。然后,活动举办方可以组织人员,到碳中和林基地种植相应数量的树木,或支付种植这些树木的经费,由园林和林业部门组织实施。
  除此之外,普通市民家庭也可以根据家庭成员人数,以及使用家庭汽车、做饭、洗热水澡等活动,大致推算出一年的碳排放总量,然后通过亲自到碳中和林基地植树造林,或认养树木、当园林绿化志愿者等行动,来抵消家庭的碳排放量。
  “未来,我市还将寻找更多合适的地块,作为碳中和林基地。”陈双田说,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在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置相关科普设施,让市民方便地了解碳中和科普知识,以及自己为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的方式。
  当然,仅靠碳中和林基地来助力碳中和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武汉市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一直在默默地帮助我们“固碳”。根据森林资源普查和动态监测结果,武汉市现有森林面积179万亩、森林蓄积量816万立方米。据专家测算,2009-2019年,武汉市森林碳储量增加了140余万吨。(长江日报记者杨晓雨 通讯员吴晓 赵银斐)
  【编辑:邓腊秀】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