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武汉市这样规划工业高质量发展
武汉市人民政府近期研究批复了《武汉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武汉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解读,就《规划》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编制背景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十三五”期间,武汉市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工业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业经济保持健康平稳发展态势,规上工业总产值接近1.5万亿,工业增加值超过4千亿,产业集群建设、创新能力提升、企业主体培育、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等成效显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十四五”深入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武汉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关键五年。从全国看,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从全省看,省委省政府旗帜鲜明支持武汉做大做强,要求武汉充分发挥“一主引领”作用,赋予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新的使命和责任。从全市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我市工业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发展布局优化期,机遇大于挑战,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市战略,科学谋划制定“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是关系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发展基础。主要回顾和总结我市“十三五”时期工业发展情况。
第二部分:发展形势。主要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市工业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部分:总体要求及发展目标。瞄准国家先进制造基地、产业创新策源地、数字赋能先行地、转型升级样板地的总体定位,从综合质效、创新能力、企业培育、数字融合、绿色发展五个方面明确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
第四部分:产业体系。到2025年,打造光电子信息(含软件和信息服务)、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装备制造、先进基础材料、现代消费品等三大优势产业;加快壮大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空天信息、氢能、网络安全等五大新兴产业;布局电磁能、量子科技、超级计算、脑科学和类脑科学、深地深海深空若干未来产业,打造“335N”先进制造业体系。
第五部分:发展空间。着力构筑“光谷、车谷、网谷、星谷”四大工业板块,加强四谷联动,为全市“335N”先进制造业体系提供支撑。
第六部分:八大重点任务。
一是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坚持创新引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源头供给能力和科研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打造产业创新策源地。
二是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着力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样板地。
三是深入推进智能化改造提升。加大技术改造焕新力度,持续支持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技改,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改善产品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
四是加快数字化融合赋能。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制造业数字赋能先行地和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五是强化企业梯次培育。推进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加快打造以链主企业为引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为支撑,规上工业企业跟进跃升的梯次发展格局。
六是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推动工业重点行业碳达峰,构建高效、清洁、低碳的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七是提升制造业品牌质量。全面提高武汉工业产品品牌质量,培育名企,打造名品,集聚名家,擦亮“武汉制造”新名片,构筑“新武汉造”竞争优势。
八是加强产业协同与开放合作。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产业协同发展,深入贯彻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战略,加速融入“一带一路”,服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第七部分:规划实施保障。提出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集聚人才资源、加强项目支撑、狠抓安全生产、建立规划落实机制等六方面措施,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来源:武汉市人民政府官网)
【编辑:朱晨颖】
一、编制背景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十三五”期间,武汉市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工业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业经济保持健康平稳发展态势,规上工业总产值接近1.5万亿,工业增加值超过4千亿,产业集群建设、创新能力提升、企业主体培育、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等成效显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十四五”深入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武汉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关键五年。从全国看,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从全省看,省委省政府旗帜鲜明支持武汉做大做强,要求武汉充分发挥“一主引领”作用,赋予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新的使命和责任。从全市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我市工业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发展布局优化期,机遇大于挑战,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市战略,科学谋划制定“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是关系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发展基础。主要回顾和总结我市“十三五”时期工业发展情况。
第二部分:发展形势。主要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市工业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部分:总体要求及发展目标。瞄准国家先进制造基地、产业创新策源地、数字赋能先行地、转型升级样板地的总体定位,从综合质效、创新能力、企业培育、数字融合、绿色发展五个方面明确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
第四部分:产业体系。到2025年,打造光电子信息(含软件和信息服务)、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装备制造、先进基础材料、现代消费品等三大优势产业;加快壮大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空天信息、氢能、网络安全等五大新兴产业;布局电磁能、量子科技、超级计算、脑科学和类脑科学、深地深海深空若干未来产业,打造“335N”先进制造业体系。
第五部分:发展空间。着力构筑“光谷、车谷、网谷、星谷”四大工业板块,加强四谷联动,为全市“335N”先进制造业体系提供支撑。
第六部分:八大重点任务。
一是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坚持创新引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源头供给能力和科研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打造产业创新策源地。
二是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着力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样板地。
三是深入推进智能化改造提升。加大技术改造焕新力度,持续支持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技改,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改善产品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
四是加快数字化融合赋能。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制造业数字赋能先行地和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五是强化企业梯次培育。推进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加快打造以链主企业为引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为支撑,规上工业企业跟进跃升的梯次发展格局。
六是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推动工业重点行业碳达峰,构建高效、清洁、低碳的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七是提升制造业品牌质量。全面提高武汉工业产品品牌质量,培育名企,打造名品,集聚名家,擦亮“武汉制造”新名片,构筑“新武汉造”竞争优势。
八是加强产业协同与开放合作。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产业协同发展,深入贯彻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战略,加速融入“一带一路”,服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第七部分:规划实施保障。提出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集聚人才资源、加强项目支撑、狠抓安全生产、建立规划落实机制等六方面措施,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来源:武汉市人民政府官网)
【编辑:朱晨颖】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