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运铎:为兵工事业奉献终生

2021-06-09 08:50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调整字体


  吴运铎像。新华社发
  长江日报讯 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兵工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第一代工人作家,吴运铎的一生与我国兵工事业息息相关。
  在研制武器的过程中,他舍生忘死,一再冒着生命危险突击紧急任务,三负重伤,仍不顾个人安危坚持研制工作,并亲临现场实验炮弹性能。他身残志坚,忘我工作,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吴运铎撰写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曾激励鼓舞了几代读者。这部小说在我国多次再版,被译成七种文字在海外广为流传。
  正如吴运铎在书中写的:“把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一切,都交给祖国,交给人民,交给党!”他无私奉献、不知疲倦、不畏艰险的精神感动了无数读者,不管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都是一个共产党员为之奋斗的目标。
  硝烟岁月,辛勤耕耘兵工事业
  吴运铎祖籍武汉蔡甸,1917年出生于江西萍乡。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并创办了工人补习学校,成立工人俱乐部,开办了职工子弟学校。
  1924年,7岁的吴运铎进入煤矿东区工人俱乐部职工子弟学校就读,参加了儿童团并担任宣传员,从小接受共产主义革命精神教育。
  1927年夏,国民党反动军队开进安源屠杀革命者,学校停办,吴运铎的家庭生活也陷入绝境。1931年,他随家人迁到湖北大冶,进入煤矿当学徒。煤矿上的许多机械设备激发起少年吴运铎的浓厚兴趣。
  到大冶的第二年,吴运铎的父亲就病逝了,15岁的吴运铎从此开始承担起养家的生活重担,开始了在矿井的艰难谋生。
  全国抗战爆发后,吴运铎不远千里奔赴皖南云岭,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过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淮南根据地子弹厂厂长、新四军二师军工所军工副部长等职务。
  吴运铎心系兵工,为人民军队兵工事业无私奉献。抗日战争中,在淮南根据地因陋就简的情况下,他带领职工自制土设备,扩大了枪弹生产;还主持设计研制枪榴筒,参与设计制造37毫米平射炮以及定时、踏火等各种地雷,为提高部队火力作出贡献。
  吴运铎有着坚韧的钻研精神。在位于蔡甸野战国防园的吴运铎纪念馆内,观众可以看到一张吴运铎绘制于1948年的引信图照片,图上各部位标注非常精细。这是他亲手测绘的仿美M48全保险型引信图,该引信与仿美75山炮炮弹配套,生产了6万发,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和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而测绘这张引信图时,吴运铎已经第三次身负重伤,视力微弱。
  百折不挠修研炮弹,三次身负重伤
  在吴运铎为时十年的革命战争生活中,他随兵工厂四处转战。人民军队的兵工设备简陋,加上缺乏经验,生产的危险不亚于前线作战。
  在修复研制武器弹药的过程中他多次负伤,其中三次重伤让他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全身上下留下伤口100余处,经过20多次手术,身上还留有几十处弹片没有取出。
  第一次重伤是1940年底,吴运铎操作机器时,发动机摇柄突然掉下,砸伤了他的左脚。事后他依旧忘我工作,忽视了踝骨的小伤口正逐渐恶化。直到高烧无法站立被送往医院,他的伤口内部已全部烂了。医生沿着踝骨挖去腐烂的肌肉,留下一个月牙形的大洞,足有半个菜碗口那么大。吴运铎不得不拄着双拐走路。
  即便这样,当兵工厂向长江以北地区转移时,他也不愿被留在农民家养伤,坚持去追赶部队。在《把一切献给党》的自传中,吴运铎曾回忆:“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前有八百多里路程,有敌人的严密封锁,时时都有可能撞在敌人手里。”他甚至乔装成难民,换上破烂棉衣,也要“赶上同志们,去迎接新的斗争”。
  1941年初在淮南,吴运铎修复前方急需的炮弹,由于缺少引发爆炸的炸药——雷汞,他冒险从一些旧炮弹里拆卸下来的雷管中拆取雷汞。虽然事先用水浸过,但雷管还是在他手中突然爆炸。左手当场被炸掉了四根手指,左腿膝盖被炸开,露出膝盖骨,左眼几近失明,昏迷不醒15天。
  做完手术养伤期间,吴运铎想的还是“我这时能做点工作该多好啊!”为了加快兵工厂建设,他在病床上写下机床设计方案和结构草图。
  1947年在大连附近的试验场,吴运铎和吴屏周厂长一起检查射出的哑火炮弹,因炮弹突然爆炸,吴运铎左手腕被炸断,右腿膝盖下被炮弹炸劈一半,脚趾炸去了一半。抢救时,因全身是伤无法局麻,医生担心吴运铎全麻后醒不过来,手术时连麻药也没敢用,但他还是硬挺了过来。
  为党和人民工作,永远前进
  上世纪80年代,吴运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虽然老了,但把一切献给党,仍然是我努力的方向。献给党,不能只献一阵子,而要献一辈子,有了成绩之后也不能停顿。什么时候停顿起来不求进步,不作贡献,什么时候就不是合格的党员了。”吴运铎一直在用行动诠释自己对党的无限忠诚。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吴运铎刻苦钻研技术,坚定地投身到祖国建设之中。他历任中南兵工局副局长、兵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并赴苏联学习。
  1954年至1965年间,吴运铎主持无后坐力炮、高射炮、迫击炮和轻武器等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并且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青年兵工专家,为国防现代化和改善我军装备作出了贡献。
  他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教育。上世纪80年代,吴运铎参与发起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协会”,还亲自给青少年讲解飞机模型,给孩子们回信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振兴中华。
  吴运铎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也一直鼓舞着几代人继续前进。吴运铎纪念馆自2017年建成开放以来,每年有数万名干部群众前往参观学习。工作人员姚瑶曾为包括吴运铎之子吴小荣在内的许多观众进行讲解,她说:“吴运铎的精神是非常鼓舞我的,特别是他的三次负伤,很多观众参观时都感动得落泪。”
  武汉市蔡甸区生态集团野战国防园党支部书记、总经理王文贵说,吴运铎同志一生为了党的发展和军工事业无私奉献、舍生忘死。许多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青年团员、中小学生及社会人士都深受感动,“把一切献给党”的精神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长江日报记者钟磬如 通讯员王腊)
  【编辑:贺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