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典范,着力建设美丽武汉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1-09 20:47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总书记指引的航向上,武汉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武汉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典范行动方案(2024—2026年)》。

  1月9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朝辉做客长江日报“两会直播间”时介绍,该局将牢牢把握一条工作主线,聚焦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典范,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朝辉做客长江日报“两会直播间”。

  打造“水边的生态”

  最美的风景值得留存

  武昌江滩,一处白塔,一棵孤独的树……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拍照留念。

  长江的保护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长久的牵挂。

  “看,它们又冒头了。”去年12月24日,生态志愿者在新洲双柳长江大桥附近江面,再次观察到江豚嬉戏。近年来,武汉江段频现江豚身影。新洲双柳段被大家亲切称为“江豚湾”,常年有15—20头江豚活跃于此。

  长江江豚重返江城“诗意栖居”,这说明我们的生态变得更好了。张朝辉介绍,江豚重回江城,既是显性的成果,也是深层的答案。

  张朝辉介绍,武汉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先后组织实施了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推动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长江武汉段一级支流水质优良率100%,均达到或优于国家考核要求。

  “东湖绿道,实在太舒心了。”来自河南的游客万先生,腿走软了,嘴里依然赞叹。历经多年努力,东湖绿道三期建成开放,105公里世界级滨湖绿道“画圆成环”。武汉“城市之心”怦然跳动。

  武汉整合市内各类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推出7条城市绿标,串起100余个城市绿标点位。

  2020年底,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启动,围绕长江、汉江岸线396公里及沿江腹地3公里范围,构建“水、岸、滩、堤、城、人”和谐共生的亲水空间。目前,八铺街堤、汉阳江滩、洪山江滩、汉阳碧道、江北碧道、江滩闸口改造、杨泗港都市T台、青山湿地一期、南岸嘴江滩公园、硚口碧道等12个子项工程陆续完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东西山系山林步道,新改建绿道105公里”。

  年轻小伙钟沛建议,下一步,不妨引入一些年轻人的乐队,开个江滩演唱会、芦苇LiveHouse等,用这种“生态+文化”的玩法,让年轻人更加热爱武汉。

  拆解新能源汽车好似看大片

  “无废”理念接地气、入人心

  自2022年4月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武汉将“无废城市”建设作为推动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重要举措,以“工业、农业、生活、建筑、危险废物”五大领域为切入点,累计完成110项重点任务、建成31个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项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从2020年0.31吨/万元下降至0.28吨/万元,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建筑弃料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4%,累计打造1588个“无废细胞”。

  张朝辉公布这组数据时表示,在武汉,“无废”理念接地气、入人心。

  目前,各区、各部门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开展“一区一品牌”创建。

  张朝辉认为,固体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其实就是“城市矿藏”。

  在武汉,一辆旧汽车浑身都是宝,可回收利用率超过98%。国家级绿色工厂格林美城矿公司,首创一种全流程化的中国报废汽车处理模式,实现报废汽车的整体资源化利用,弥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拆解新能源汽车的过程,如同观看一部大片。

  市科创局组织武钢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实施的科技重大专项——“炼铁过程极致能效降碳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突破,其烧结工序能耗从51.32千克标准煤/吨降低至41.99千克标准煤/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武钢厂区,实施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技术改造,百余处建筑绘上了明丽“彩衣”,一座现代化花园工厂成为4A级景区。

  江汉区北湖街依托近零碳示范社区建设,推进老旧小区低碳化改造,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桩)、口袋公园运动发电器材等多样化低碳生活设施。开设绿色零碳循环超市,支持居民“旧物互换”。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朝辉做客长江日报“两会直播间”。

  “新物种”不断报到

  验证武汉生态持续向好

  “滴咚”,武汉再次上新“新物种”。2024年末,武汉鸟类爱好者谢良启,在汉阳的龟山景区观测并拍摄到了1只长尾地鸫。这种鸟被鸟友亲切称为“滴咚”。这是武汉去年发现的14种新鸟种之一。

  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认为,正是武汉的森林、湿地等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吸引这些鸟儿不断前来“报到”。

  龟山景区有着“化蝶双飞”的传说。蝴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常常被作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示物种。去年12月,武汉昆虫研究人员首次披露,武汉蝴蝶种类共有5科85属146种,它们中既有相对常见的中华麝凤蝶、金凤蝶、柑橘凤蝶等,也有较为珍稀极具观赏价值的冰清绢蝶、珍贵妩灰蝶等。

  “武汉正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制订武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张朝辉介绍,为了摸清区域级的生态价值,目前还启动了新洲区全域GEP核算试点。

  盘点“家底”,才能验证武汉的生态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上持续深化,着力建设美丽武汉”。

  2025年是着力建设美丽武汉的关键一年。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主线为:聚焦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典范,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河山添锦绣,星光映万家。张朝辉寄望,通过扩大环保“朋友圈”,每个居民都参与美丽武汉的建设,共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典范,共同享受生态环境这份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迎“蓝”而上,向“绿”而行,美丽武汉更加多姿多彩。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姚曦 图:孙大卫 摄

  【编辑: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