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诚芯智联6000平方米的智能工厂,全自动生产线正以每分钟10套的速度生产着黑色塑料盒——这是智能汽车的“第二双眼睛”。公司董事熊立平指着正在测试的设备说:“2024年我们只能生产40万套,获得500万青创贷后,年产能直奔300万套,预计营收能有一个亿。”
诚芯智联模组产品。
“青创贷”是武汉团市委联合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局、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等部门共同打造的金融扶持项目,3年来持续提质扩容,个人最高可贷30万元,小微企业最高可贷500万元。“这笔贴息贷款精准浇灌了企业的产能升级,为进一步拓展市场、提升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熊立平说。
诚芯智联成立于2022年,在汉拥有独立实验室和生产工厂,是一家专注于智能出行领域的创新型科技公司,聚焦“卫星拒止”情况下的智能驾驶场景,主攻惯性导航技术及融合产品开发。
“通俗地说,就是在没有卫星信号的环境中,也能通过芯片和算法为车辆提供精准导航。”诚芯智联技术负责人解释,现阶段车载导航主要依赖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当车辆进入隧道、地下车库或密集高楼区时,卫星信号减弱,就可能导致定位偏差甚至发生事故。
“我们研发的惯性导航系统,就像给汽车装上‘生物指南针’,通过高精度陀螺仪和算法,在完全无信号环境下仍能保持厘米级定位。”据悉,惯性导航系统主要应用场景为地下长隧道、重叠高架、地下停车场、丛林沙漠等卫星信号弱的地方,通过打造不依赖卫星的导航系统,提升导航精度和准确度。
在东湖高新的智能工厂,技术人员正在测试检验。
这样的“黑科技”背后是巨大的资金需求。熊立平透露,在研发初期,公司便投入了两千万,随着工厂扩建和产线增加,企业的资金需求也在增加。幸运的是,武汉“青创贷”的及时补充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从申请到放款只用15天,让我们赶在春节前完成了生产线升级。”熊立平说。
武汉“青创贷”实施3年来,已累计发放贷款超40亿元,扶持项目涵盖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熊立平表示,这类定向金融支持正形成“滚雪球效应”,“这笔资金不仅让全自动生产线增加3条,更让研发投入占比从50%提升至60%”。
随着智能驾驶时代的来临,诚芯智联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扩建产线后,诚芯智联现在是全国产能最大的惯导模组及产品生产商。“我们还准备进一步发展,打造从‘位置传感’到‘融合感知’的一体化智能系列产品,服务于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技术图纸到量产产品,武汉的金融“活水”正在浇灌出硬核科技之花。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青创贷”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急需的资金支持,更激发了创新创业的活力,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将继续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优化服务流程,助力创新型科技企业在前沿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为武汉市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贡献更大力量。
(通讯员余彩)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