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中国长江江豚保护先进技术经验“出海”,监测湄公河海豚“衣食住行”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3-26 21:3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6日讯(记者高宝燕 通讯员周硕)“采用AI技术,可以视频实时动态追踪海豚种群分布,然后通过计算机分析出海豚的差别特征以及活动规律等,即海豚的‘衣食住行’,从而更好地分析研判预警,保护海豚。”3月24日,在柬埔寨湄公河伊洛瓦底海豚管理保护国际专家研讨会上,中国长江江豚保护研究团队和联想集团的科技工作者,将中国在长江江豚保护中探索总结的先进技术与公益经验,正逐步应用于柬埔寨湄公河伊洛瓦底海豚的保护行动进行了详细介绍,受到研讨会专家一致好评。此举意味着中国鲸豚保护经验和公益合作模式正积极“出海”,为全球小型鲸类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数位国际专家受聘为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小型鲸类保护科技委员会的专家成员。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供图

  中国境内的澜沧江奔涌向前,流经柬埔寨等六国,被称作湄公河。伊洛瓦底海豚(又称伊洛瓦底江豚)生活在湄公河等流域,其种群数量小于500头,比长江江豚数量还要少一半,极度濒危等级。日前,中国长江江豚保护研究团队在湄公河科考中有新的发现,在此前鲜有海豚活动记载的江段发现了14头伊洛瓦底海豚。据了解,中柬科学家在湄公河上安置了三个定点离线声学监测站点,从2023年12月至2024年5月持续全天候监测生活在这里的海豚发出声学信号,科学家们发现2号位点海豚声呐活动最频繁,这里是其捕食繁育场所,海豚栖息地;而随着旱季趋于尾声,位于3号位点监测到的海豚声呐活动频率显著上升,则表明海豚的分布存在季节性差异和跨区域迁移交流。

  在国际专家研讨会上,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研究员梅志刚博士做了关于《柬埔寨湄公河伊洛瓦底江豚声学监测》的报告。他向柬埔寨政府和国际鲸豚保护专家,详细介绍了如何将长江江豚被动声学监测技术,成功应用于湄公河伊洛瓦底海豚保护工作的相关情况,“我们采用拖曳式声学设备,并利用AI技术,能够实时自动识别海豚声呐信号,并计算出种群数量等信息。”

  梅志刚表示,中柬科研团队联合应用的实时声学监测系统海豚的“衣食住行”等相关信息,通过声学数据自动分析与智能预警功能,能显著提升湄公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率,为全球濒危小型鲸类种群的监测与保护提供了关键技术参考。

  据了解,我国长江江豚种群已实现从1040头到1249头的历史性回升。目前,中国长江江豚保护研究团队将“声学监测+智慧管理”体系升级为3.0版本,联合国际专家委员会,构建了跨流域保护技术的共享平台,并还将积极探索AI技术在全球小型鲸豚保护研究中的更广泛应用。

  小贴士:

  伊洛瓦底海豚跟长江江豚很像,都有一张微笑的脸,不同的是伊洛瓦底海豚体长在2米以上,比长江江豚个头大。伊洛瓦底海豚还有背鳍,长江江豚的背部则是光光滑滑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1249头,极度濒危,是长江生态的旗舰物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伊洛瓦底海豚种群数量少于500头,极度濒危,横贯伊洛瓦底、摩卡姆和湄公河。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