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名3—5岁的小朋友抓着粗麻绳,在老师指引下沿着山道攀爬。在武汉市武昌区有一家开在山林间的“林间幼儿园”,只要天气允许,每天都会上演着这样的场景:爬山、攀树、障碍跑等训练取代传统课堂,70%的教学在户外完成。
对于这个有点“野”的幼儿园,有家长点赞孩子“野出了胆量”,也有家长担忧安全风险。对此,长江日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内巡山
70%以上时间在户外
小朋友在幼儿园内爬山。长江日报记者商佩 摄
3月26日10时,幼儿园内响起了节奏明快的音乐,孩子们熟练地跑向园区大门集合。跳轮胎、过障碍、爬坡、跳绳、拍球、走平衡木、跳马、爬山……这些看似游戏的活动,实则是每日必修的体能训练课。
负责教学的小草老师介绍,幼儿园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能大循环时间,通过10余个运动点位系统提升孩子的心肺功能、平衡能力和肢体协调性。老师们会在各个点位上记录锻炼情况,并时刻提醒安全。尽管摔跤在训练中是常态,但孩子们都能迅速爬起来,继续训练。
“林间幼儿园”倡导自然教育,将70%以上的教学时间安排在户外。幼儿园创始人陈琴表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将教育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这里,没有教材,也没有预设的课程,所有课程都是在探索中发生的。
例如,孩子们在吃火龙果时发现嘴巴变红,老师便带领他们去户外寻找不同的红色,用天然材料调配出“泥巴红”“橘红”“苹果红”;在山林中发现树根,孩子们会探索用毛笔描摹树根线条,用陶泥拓印形状肌理。
户外上课安全吗?
幼儿园:无法保证绝对安全,已采取多种防范措施
孩子们在山上作画。长江日报记者商佩 摄
户外上课安全吗?陈琴坦言,学校无法保证绝对安全,但已经采取了多种风险防范措施。自然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如何排查风险,老师需要具备预判和排查风险的能力,并引导孩子们学会自我保护。
“当大家觉得山体危险时,老师会用绳子带着孩子去爬,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安全教育。”陈琴说,安全教育不是把所有危险的地方都排除,而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提升评判风险的能力。
对于这样的教育方式,家长们的态度各异。
一位孩子家长分享道:“孩子在户外待的时间久了,现在见面跟人打招呼不扭捏了,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饭量也明显变大,身体壮实了不少。”
市民张女士在看到园区的介绍视频后,既动心又担心:“小孩的户外活动对眼睛好,可以增加远视储备,但我还是担心孩子会磕着碰着,所以不太敢选择这类幼儿园。”
“冒险教育”是日常必修课
幼儿园挑选有相似认知家长
“考拉”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爬山感想。长江日报记者商佩 摄
在幼儿园,“冒险教育”是日常必修课。在不久前的爬树课上,6岁的“考拉”是第一个愿意尝试的孩子。虽然第一次未能成功,但他告诉老师:“我还要再试一次。”
“孩子的安全意识不是在保护中建立的,而是在探索中磨砺的。”“考拉”妈妈认为,安全首先是孩子建立了安全感,其次是老师保护得好,“小孩子不摔跤是没法成长的,我们觉得没关系。”
陈琴坦言,“冒险教育”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接受。因此,办园8个月以来,幼儿园一直在挑选有相似认知的家长。
陈琴说:“当家长来问我能不能保证孩子不被蚊子咬时,我说不可以。”在她看来,很多人都对“冒险教育”有误解,“冒险教育不是让孩子贸然去冒险,而是教孩子不断试探自己的能力底限。当孩子突破了时,他们会无比自豪。”
有件事让陈琴印象深刻:下雨天,有个两岁多的小朋友,想要从玻璃栈道走向绳网处。小朋友穿着雨衣雨鞋,一上玻璃栈道就滑倒了,妈妈想要制止,但老师鼓励孩子尝试。最终,孩子在尝试了两三次后,变得越来越自信,成功地爬起来走到了绳网处。
“每个孩子都喜欢自己制造麻烦,他们挑战成功了,就会特别有成就感。人的信心就是这么来的。”陈琴说。
(长江日报记者商佩)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