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从历史重镇到中部地区中心城市 方志讲堂探讨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3-31 13:32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记者 熊美琪

 “数千年来,武汉是如何从边缘小邑成长为中心城市的?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武汉城市地位的变化?新时代又该如何重塑武汉之‘重’?”3月28日下午,2025年首期方志讲堂开讲,武汉市社科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陶维兵以《武汉的历史之“重”与新时代重塑之策》为题,带领听众一同探寻武汉如何用3500年书写一座城市的崛起篇章。

  武汉市社科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陶维兵做客方志讲堂。长江网记者王海 摄

  “武汉的大城崛起之路并不平坦。”陶维兵总结,城市的重要地位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历史进程中的武汉之“重”,经历了高峰、徘徊、阵痛、低谷、转型等一系列变化跃迁,进入新时代,武汉更要把握重要机遇、用好重要资源、突出重点战略,努力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稳稳地占据城市竞争的主赛道。

  经历多重身份迭代演变,武汉形成了大城崛起的独特格局

  “距今3500多年的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也是公认的武汉的城市起源。”陶维兵向听众详细讲述了武汉的城市变迁:由于武汉市域的地势呈现出由外及内依次递降,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地貌由外及内环形分布等地形地貌,叠加湿热的气候,条件不适宜早期人类居住及耕种,故武汉市域最早的城市起源主要在今天的黄陂、新洲、江夏、蔡甸等新城区。随着汉江稳定在鲁山北麓入江和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的政治局势,却月城、鲁山城、夏口城等军事城堡相继出现在汉江南北、长江两岸,从此开启了武汉主城区发育的历史步伐。因此在元朝以前的2000年时间里,武汉主要是一座军事重镇。

  受明朝中期汉水改道的影响,汉口市镇于明代晚期开始形成,武汉城市格局逐步由夏口、汉阳双城并峙进入到三镇鼎立,这也使武汉成为省级行政中心和商贸中心。近代以来,伴随汉口开埠与洋务新政的举办,武汉成为中国具有国际影响的商贸港口、新式交通通信枢纽与工业重镇,同时,受航运、铁路、公路、新式工业、外国租界和城市规划等现代因素的影响,武汉在沿江扩展的同时开始沿路轴发展,并呈现蛙跳式扩张。

  方志讲堂活动现场。长江网记者王海 摄

  陶维兵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武汉成为大工业城市和重要科教中心,工业产能和产值曾经长期在全国名列前茅。“武汉的工业化对城市空间的塑造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现在看武汉的整体格局仍然如此。”陶维兵说。

  今天的武汉,拥有约8569平方千米的土地,是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市的发展、城市地位的提升和其自身的努力与对机遇政策的把握等方面高度相关。”陶维兵认为,武汉的崛起源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水陆交通枢纽地位与历史进程中的战略选择,3500多年来以军事要塞、行政中心、商贸重镇、工业基地等多重身份迭代演变,形成了大城崛起的独特格局。

  优势与困境并存,要通过构建四维协同体系实现可持续进阶

  武汉经历的地位波动与城市兴衰背后,是哪些力量的作用?讲座中,陶维兵向听众介绍了武汉城市地位变迁的原因,并分析其带来的启示。

  陶维兵表示,明清时期汉口水运优势、近代武汉的铁路优势和新时代以来武汉铁水公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优势,表明交通枢纽地位的持续巩固是武汉城市地位上升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此外,城市产业结构的迭代优化、国家战略与地方政策的动态支持、科教实力与文化基因的内在涵养都是武汉地位变迁的优势条件与驱动因素。

  陶维兵表示,武汉要牢牢把握城市在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定位,立足“一域之所能”服务“全局之所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住对外开放这一重要推动力和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紧跟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创新相融合,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同时要推动文化繁荣,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构建“文化场景—人才集聚—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城市历史地位变迁是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陶维兵说,历史经验与教训表明,城市竞争已跨越要素驱动阶段,转向系统效能的整合比拼,武汉要构建“战略定位锚定方向—开放机制激活要素—创新生态转化动能—文化基因塑造认同”的四维协同体系,突破发展阈值,实现可持续进阶。

  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占据城市竞争主赛道

  军事之重、政治之重、商贸之重、交通之重、工业之重、文教之重、粮农之重……历史上的武汉,是名副其实的“重镇”。面向未来,武汉要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城市地位?

  陶维兵建议,武汉要以《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纲领,围绕“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定位,强化五大核心功能(经济、科创、商贸物流、对外交往、航运),构建“双循环”战略支点,加快由“跟跑”全面迈向“并跑”和“领跑”,推动武汉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城市迈进。

  总的来说,武汉要由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内涵式创新驱动模式,由传统货物和人员流动的中低端枢纽转向知识、技术、数据、高端人力资本流动的中高端枢纽,由传统的实体经济活动转向实体空间与数字化的虚拟经济空间相结合从而实现资源、信息和价值的无缝转移,由单纯依赖物理实体空间的产业硬实力转向文化软实力与信息技术硬实力融合发展。“在数据时代,单纯依靠传统经济很难实现城市能级的提升,我们要不断创新,寻找新的支撑。”陶维兵说。

  陶维兵讲述武汉的历史之“重”与新时代重塑之策。

  对此,陶维兵提出了六大具体策略:锚定中部经济中心,超前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创新驱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锚定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链接全球的功能平台和战略区域;锚定对外交往中心,提升全球城市网络参与度;锚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品牌;优化区域协同与空间布局,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历史证明,武汉的每一次崛起都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陶维兵说,新时代的城市竞争越来越激烈,武汉要以更大的魄力把握重要机遇、资源、重点战略,做好前瞻性、创新性工作,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实力,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占据城市竞争的主赛道。

  据了解,2025年的“方志讲堂·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系列讲座活动由武汉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与长江日报社联合打造,旨在深入挖掘武汉历史文化底蕴,详细研究武汉重在何处、何以为重、如何负重,积极探寻武汉之重的深层脉络,为激励广大市民迸发建设新时代英雄城市的精神能量,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贡献方志力量。

  本次活动由武汉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办,长江日报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青山区图书馆承办。

  (值班总编辑 王雪 值班主任 陈琦 值班编辑 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