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31日讯(记者金文兵)武汉市医疗资源丰富,拥有近7000家医疗卫生机构;相应地,也产生较多的医疗废物。3月31日,在武汉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武汉市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新闻发布会上,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周军干透露,近年来,市卫生健康部门与生态环境部门强化协作,对医疗机构开展联合监管,实现医疗废物规范管理、全量收集、安全处置,筑牢全市公共卫生安全防线。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周军干。
周军干表示,在医疗废物管理标准化建设方面,武汉明确要求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管理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人员防护,配备专业消毒设施,确保医废暂存间独立安全设置。
63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推行医疗废物智能在线监管,记录医疗废物产生来源、种类、重量等信息,加强数据比对,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同时,严格医疗废物院内闭环式管理,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内部“专人、专车、专线”的全流程处置制度,细化医疗废物分类管理、院内运送、集中暂存、对外交接等操作规范,确保各环节间紧密衔接、有序运行,减少接触风险,提高转运效率。
推行“双签字”交接制度,交接过程中医疗废物产生科室与转运人员双向核验医疗废物的类别、重量,检查包装完整性,实现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数据可查、责任可追溯。
针对小型医疗机构布局分散、医疗废物产生量少的特点,周军干表示,为破解难点,确保小型医疗机构全覆盖采集,卫健部门积极联合生态环境部门,整合管理资源,推行“小箱进大箱”管理模式,选取规模较大、条件完善的医疗机构设立暂存点,对周边小型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集中收集暂存,再统一交由专业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
目前,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没有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善引起的院内感染事件。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