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31日讯(记者史强)“动了,动了!”3月31日上午,随着外骨骼发出轻微的“滋滋”声,宗小姐的双脚在机器关节的带动下缓缓迈开行走。体验结束后,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自己感觉很好,她又重新找到了正常行走的感觉。
宗小姐在康复师指导下使用外骨骼。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摄
宗小姐6岁时右腿做了手术,这条腿行走总是有点不便,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31日,她来到硚口区福泽康养中心体验外骨骼,这是一家养老机构。开心的她穿戴着外骨骼在道路上走了一遍又一遍。
与科幻电影中出现的钢铁盔甲不同,宗小姐体验的这款外骨骼全名叫下肢外骨骼步行康复器。它的外形就像一把一人高的靠背椅,“椅背”是各种控制部件和操作显示屏,使用者固定坐在“椅子”上,由辅助人员协助操作。“椅子”下方是4个万向轮,可以实现外骨骼灵活转向。
记者在体验外骨骼。长江日报记者尹勤兵 摄
长江日报记者也体验了一把外骨骼。在康复师郑艺林的协助下,记者坐到“椅子”上,脚面、膝关节、大腿等部位都被护膝固定住。他启动开关,“椅面”缓缓上升帮助记者站立起来,并通过机器关节的摆动,带动记者小腿摆动,感觉有点像“太空漫步”。
因为长江日报记者当天左腿膝盖有伤,郑艺林调节了机器关节的运动幅度。等记者适应了节奏后,他操作机器让记者双脚重新回到地面,尝试在外骨骼辅助下行走。他将模式调节为“慢速”,步长设定为20厘米,记者在外骨骼的带动下开始一步一步往前走,受伤的左腿完全没有不适的感觉。不过,记者无法自己控制方向和关停外骨骼。
郑艺林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相比传统康复手段,外骨骼有利于锻炼使用者的下肢肌肉。这款外骨骼主要在医院、康养机构和家庭使用,主要帮助下肢残疾、脑瘫患者及长期卧床老人的康复训练。康复师会上门指导使用,并给使用者制定相关康复计划。
武汉市硚口区福泽康养中心负责人张云乔说,中心建设的康养中心即将开业,目前预约入住的老人和残疾人有68人,其中有10多人存在下肢行动不便等障碍。为了帮助这些困难人群,康养中心购买了8台外骨骼步行康复器,其中包括2台儿童外骨骼步行康复器。目前这些外骨骼已经让老人们在体验试用,普遍反响较好。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