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日讯“去年扫墓时了解到节地生态安葬的政策,家人达成一致,逝者如愿、家人安心!”3月31日,武汉市汉阳区扁担山公墓园区举行公益生态环保安葬仪式,市民宋先生和家人送别逝去亲人。
扁担山公墓公益生态环保安葬仪式上,志愿者向逝者行礼。通讯员廖雨华 摄
仪式在柔和的乐曲声中开启,礼仪人员列队上前,司仪诵读悼文,颂扬节地生态安葬的理念,全体人员向逝者行鞠躬礼,4位逝者在亲人的祝福中长眠于雪松树下。
今年是扁担山公墓推行节地生态葬的第17年,园区树葬区已累计安葬1079名逝者,生态环保安葬主要是将骨灰装入可降解容器或直接埋入土中,以少占土地或不留标识的方式安葬。
龙泉山孝恩园陵园举办集体公益生态安葬仪式。通讯员郝利红 摄
在采访中,逝者家属们表示,用这一形式送别亲人是逝者的心愿,既尊重逝者,又符合环保的理念。
区社会福利院院长杨连贵介绍,此前,区社会福利院有28位老人在生前选择树葬,每年春节、清明节期间,院里会组织职工来祭扫。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根据《汉阳区节地生态安葬奖励政策》,在武汉市内经营性公墓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逝者家属,符合奖励条件的,每例可奖励2000元。汉阳区节地生态安葬奖励政策实施2年以来,已有近50位逝者家属申领了奖补资金。
27日,龙泉山孝恩园陵园也举办了集体公益生态安葬仪式,8位逝者与花草为伴,回归自然。
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环保葬形式多样,有树葬、草坪葬等,使用的是可降解骨灰盒,埋入土中经过3—6个月,骨灰盒便可自行降解。该园推出了同一家族可“一树多葬”的政策,有20多个家庭选择了“一树多葬”,最多有6人都葬在同一棵树下。该园自1997年开始推行环保葬以来,市民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长江日报记者刘晨玮 通讯员廖雨华 郝利红)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