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事
一堂行走的大师课
前段时间,我终于和相差49岁的忘年交陆洋老师在武汉相聚。这位老师是“国宝级播音员”,妥妥行走的播音教科书,更是我的偶像、好友、老师!
3月16日,我得知老师要来武汉参加活动,激动得立马发微信:“老师,趁着天气好,我带您逛黄鹤楼、看长江大桥咋样?”老师今年72岁,虽已退休,仍活跃在配音和评委工作中。我本以为会被拒绝,没想到老师爽快答应:“必须登黄鹤楼、看长江大桥、逛湖北省博物馆!”老师的回应让我瞬间充满期待。
我和陆洋老师同游黄鹤楼。
3月26日,我和老师一同踏入黄鹤楼,拾级而上,凭栏远眺,感受着江风拂面,沉浸在古人的诗意里。
在黄鹤楼广场,老师直接开启即兴模式,朗诵崔颢的《黄鹤楼》。他的声音一出来,周围游客都被吸引过来,驻足围观。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老师语速徐缓,“昔人”“空余”重音轻读,一下子把悠远又怅惘的感觉带出来了,在“去”和“楼”后面还稍作停顿。接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不复返”“空悠悠”重音凸显,节奏又略加快,声音里满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在“一去”后面停顿一下,时间流逝的沧桑感瞬间拉满。
到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语调变得平缓,“历历”“萋萋”重读,一幅清晰又蓬勃的画面就在眼前展开,节奏稍缓,每句中间短暂停顿, 流露出悠然意境。
最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前句升调,重音在“何处是”,表现内心的迷茫追问;后句降调,“使人愁”重音,节奏放缓,声音里满含愁绪,在“愁”字处还拖长,余韵悠长,思乡之情直接推至高潮,这朗诵水平,绝了!
和老师游武汉,对我来说就是一堂行走的大师课。老师更手把手传授朗诵技巧,他示范朗读《水调歌头·游泳》时,开篇语速轻快,声音明朗;到了“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节奏加快,声音激昂;特别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句,他特意在“飞架”“变”处停顿、重音强调,声音变得沉稳厚重;最后的“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又放缓语调,声音里带着感慨,营造出悠长的意境。老师的一番示范,我明白了朗诵要根据情境调整语速、节奏,声音会更有层次,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说:“朗诵不能只亮嗓子,情感才是核心,声音只是表达情感的工具。”说着还指出我的问题:“朗诵要学会留白,才能让听众感受诗句背后的力量和温度。”这番话让我茅塞顿开。
老师还跟我分享了一个重要心得。他说朗诵时的舞台表现也很重要。台上的每一个眼神、走位、手势都要跟着诗句的情感走,全身心投入,用肢体语言加深作品的感染力。这个建议也为我今后的朗诵提供了新的思路。
转眼间两天的相处就结束了,这次学习真的太值了!期待以后能有幸和老师同台主持,用声音和老师、观众对话。
——大武汉客户端网友 @孔令坤
拓展阅读>>>
陆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全国新闻联播》主播,他也是高校播音专业学科带头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陆洋长期担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测试国家级考官,被国家语委指定为一级甲等水平唯一示范人,并录制了录音示范和录像示范。
美 图 春天的快乐
欢乐时光,泡泡见证!摄于武昌江滩。 ——大武汉客户端网友 @陈胜平
美 文
荷包牡丹
在繁花似锦的东湖牡丹园,我寻觅着那一抹独特的娇俏。终于,那株牡丹映入眼帘,因叶子与其他牡丹相似,花呈心形状,故而得名荷包牡丹。它娇小玲珑,如风中摇曳的风铃。它娇贵怕热,却更显珍贵,让人心生怜爱。
——大武汉客户端网友 @ 梦菲
热 评 点评 《 补贴345万元,这个老小区一口气换23部电梯 》
期待更多的老旧小区能借鉴这样的模式“更新”电梯;后期的维护也很重要,这样才能给我们带来更安全、更舒适的出行体验。 ——大武汉客户端网友 @ 智慧生活
(整理:戴容 制作:喻鑫)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