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记者唐婕) “原来一棵梭梭树能固定10平方米的黄沙!”4月12日下午,在武汉越秀·天悦文华会所内,5岁的王奕博高举小手,第一个抢答出正确答案,稚嫩的声音引得现场一片掌声。这是长报传媒集团2025长江头条研学课堂首期活动的生动一幕,从甘肃民勤赶来的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执行主任马俊河,为近30组武汉家庭上了堂生动的生态课。
近30组武汉家庭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课。
作为扎根荒漠19年的治沙人,马俊河现场展示了民勤如何“锁住”巴丹吉林与腾格里沙漠的合拢。他拿起从民勤特意空运来的沙土和梭梭苗,讲述着西北荒漠的治沙故事。现场屏幕上,对比图清晰呈现:2006年的民勤黄沙漫天,如今8万亩绿林已连成绿洲,让现场家长和孩子惊叹不已。
“治沙人真伟大,像梭梭树一样顽强,太佩服了!”中山路小学紫金分校四年级的丁一贝听得格外认真。丁一贝说,马老师讲了荒漠刮风沙时的场景,让她印象深刻。“我们一定要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王奕博的妈妈钱谨也感慨道:“听完很感动,这堂生态课不仅是讲给孩子听,更是讲给家长听。”
马俊河在讲述民勤的治沙故事。
在“绿洲共创”环节,亲子家庭将民勤沙土、武汉湿地苔藓和梭梭苗组合成“移动的绿洲”微景观。家长林茂威带着儿子用小石子铺出“长江”的形状:“治沙和湿地保护都是守护生命线。等孩子上初中,我一定带他去民勤亲手种梭梭。”现场统计显示,活动共认养梭梭树近30棵。
孩子们在现场认真搭建“移动绿洲”。
“武汉与民勤,一个是国际湿地城市,一个是治沙前线,但生态治理的逻辑相通。”在马俊河看来,两地的实践共同验证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普适性——无论是水网密布的江汉平原还是干旱少雨的河西走廊,生态治理的关键在于:以科技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张力,用机制创新凝聚社会共识。马俊河欣慰道,民勤通过互联网发起公益,已经吸引了7万余人的参与。“去年光是南方的小朋友,就来了1000多位。”
家长为孩子的作品拍照。
当被问及治沙精神如何传承时,他动情地说:“既要坚持老一辈艰苦奋斗的品格,也要用新技术让治沙更科学。我们开发研学课程、设计沙漠游戏,就是希望来民勤的人们,能在治沙中体验到乐趣,爱上自然。”
马俊河说:“企业应当成为环保行动的放大器。”谈及社会参与,马俊河表示,希望更多的企业能搭建平台,引导社会大众去关注生态环境和治理,共同推动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
走进越秀·天悦文华,满目绿意,“好房子”与好环境共生。越秀地产中西部区域相关负责人对此回应:“我们协办此次活动,正是希望孩子们看到不同生态系统的价值,在他们心里播撒绿色种子。”
“欢迎孩子们来民勤看看。”活动结束时,每个家庭都获颁梭梭树认养证书,马俊河看着孩子们小心翼翼捧着证书的样子说:“今天种下的,更是生态文明的希望。”
马俊河给孩子们颁发梭梭树认养证书。
(值班总编辑 王雪 值班主任 徐嘉潞 值班编辑 代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