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火了。
央视春晚捎着汉口老房子,“跑”进亿万家庭的荧屏;樱花拂过武昌古城,“飘”进万千游客的镜头。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武汉再次上榜全国十大热门目的地城市。
一众打卡攻略中,3个“老地方”一定不会缺席——巴公房子、咸安坊、昙华林,假期日均客流高峰可达8万—10万人次。
百年前,它们也是这座城市的“顶流”。今天,它们借由保护与活化,新场景、新业态、新企业融入,浇筑生长脉络。在这3个“老地方”,历史地层与未来蓝图层层叠压,在长江文明的横截面上镌刻着城脉印记。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成为“顶流”的武汉老房子正续写着它们的新传奇。
巴公房子:
重现万里茶道盛景与东方茶港荣光
2024年年底,百年建筑巴公房子升级为武汉风貌巴公邸酒店焕新开业。 陈亮 摄
160年前,俄国茶商巴诺夫兄弟在汉口下船。
彼时,中国出口的茶叶占世界茶叶市场的86%,而由汉口输出的茶叶占国内出口茶叶的60%。武汉成为万里茶道起点,这条茶道贯通欧亚。
巴诺夫兄弟当年修建的高档公寓楼——巴公房子,如今也迎来新的生机。2016年,历经106年的巴公房子开始修葺翻新。
彭钊是修缮项目现场负责人。他记得,巴公房子的清水墙面积约有8000平方米。按一平方米墙面70块红砖计算,大约有56万块红砖。“对于每一块砖,我们都要检查其风化程度和破损情况。”他说,他们把破损的红砖送到同济大学材料力学实验室,检测其配料、强度、色泽等。“我们精准地复原外立面红砖,保留原有痕迹。”
修复清水墙,近百名工人忙了4个多月。
修一扇门,得留下三扇门的完整构件,再拼合而成。对于楼梯上的原始雕花、门窗上的五金构件,修复人员都是找到现场的原件后送到上海专门定制。
榫卯工艺、油漆底擦色工艺等十余项传统工艺,经过具有几十年经验的老师傅之手复现在每一根门柱上。
2023年,“巴公房子保护修缮项目”获得柏林设计奖建筑类银奖。同年5月,巴公房子外立面全新亮相,清水红砖沉稳,圆形穹顶灵动,灰白砖石点缀在雕花门廊上。
红砖穹顶之下,每天有10万人次游客徜徉其间,仿若穿越百年窥见“东方芝加哥”。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建筑师张曦曾参与巴公房子修缮工程。最初,设计师们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一个文创空间。张曦说,经过深入的调研和综合考量,大家最终决定将巴公房子活化利用为一家精品酒店。“这样能探索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还能提供一种别样的住宿体验。”
2024年,巴公房子修缮一新,变身武汉风貌巴公邸酒店。酒店共有45间客房,以套房为主。为保持建筑原貌,它们的布局不尽相同。10座木质楼梯被完整保留。酒店的吊灯、壁炉柜、石膏线以及拱形门窗巧妙地融合古典与现代元素。在一楼区域,酒店与米其林星厨Stefan Stiller携手打造了全新休闲餐饮品牌——巴公小酒馆(Le Marchand)。
酒店配套有万里茶道展览馆,以科技手段讲述巴诺夫兄弟与巴公房子的万里茶道故事,“让游客能亲身居住进这幢百年洋房中,重温万里茶道的繁荣盛景和东方茶港的荣光”。
今年樱花季,巴公邸酒店从3月19日起一房难求。4月15日下午,来自杭州的游客林小姐提着行李住进巴公邸酒店。“我在这里既能触摸百年砖墙的温度,又能享受现代生活的精致。这种时空交错感太迷人了。”
咸安坊:
七成首店进驻老汉口里份
咸安坊作为国内保存最完好的石库门建筑群之一,曾是汉口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高级里份住宅区,也是名流聚集,里弄文化的源点。今天的咸安坊主要围绕艺术、时尚、生活三大主题,着力焕活百年汉口里份建筑,持续打造为商业艺术博物馆和武汉文化旅游新名片。长江日报资料图
2013年,香港导演许鞍华在武汉拍摄电影《黄金时代》时,取景于汉口咸安坊。
电影主人公萧红曾生活在老汉口这个最具代表性的里份住宅区。20世纪30年代,这位传奇作家的邻居还有“棉花大王”黄少山、轮船巨头卢作孚和汉剧大师陈伯华。
1915年初春,34岁的监利棉花商人黄少山仿照上海流行的石库门风格在这里建起一批高档住宅。若干年后,这里依然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石库门建筑群。
据《武汉地名志》记载,咸安坊里份建筑群原由启昌里、德永里以及原咸安坊共同组成。
“钢窗蜡板石库门、花岗石路红墙瓦”,说的就是咸安坊。武汉市天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顾问、住建部建筑维护加固与房地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裘维亚介绍,“钢窗蜡板”是早年民间对高档住宅的主要认定标准。所谓钢窗蜡板,是指窗户都装有黑色钢窗栅,图案大多为矩形轮廓,对称分布;透过窗户看屋内,暗红色木地板在打蜡后散发着光泽。
2016年,咸安坊进入整体修缮,“钢窗蜡板”也成为重点保护部位。
裘维亚说:“我们严格按照原式样、原材质、原工艺修缮。”通过铆接工艺连接还原图案,将风化破损的钢窗栅全部修复成当年的状态;把地板样品送到同济大学材料力学实验室检测材质,最后鉴定为红松;完好的地板被保留下来,再添配同材质、同型制的松木企口板来修补、替换破损;屋顶红瓦,很多是从拆迁地方收集而来,在对旧瓦和原先完好的旧瓦进行表面增强处理后,替换了破损的红瓦。
“我们有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修缮原则。我们要让咸安坊‘延年益寿’、传承历史记忆,同时也要使其适应未来活化利用的新时代发展需求。”裘维亚说。
而在咸安坊项目运营方武汉华发商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洪林看来,保留武汉经典里份的原汁原味,并非咸安坊的最终“归宿”。“我们定位潮牌后到上海、天津去考察,招商几乎不费劲。他们很喜欢老房子、老里份。”
开街两年,咸安坊入驻首店品牌数量达到37家,占比75%。这个比例远超国内商业体首店占比水平。音乐酒吧、LiveHouse、沉浸式娱乐等多元艺术文化板块,高端健身中心、生活美学体验馆、品牌博物馆等,一一呈现。
今年清明假期并不算“顶流”的小长假,而咸安坊把它过成了“顶流”——日均客流量达到8万人次,超过历史峰值。
昙华林:
中西合璧催生网红IP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夜景。长江日报资料图
坐上小火车直达昙华林凤凰山山顶,人们可以看到武昌古城墙前正在呈现宋代长街的热闹市集景象。
“游客都是被城墙的美景吸引来的,这里天天这么火爆。”昙华林山顶辰时摄影店店主“九月”瞅着这场景,见怪不怪。旺季时,她每天能接50多单,天天忙到凌晨。
今年春节期间,昙华林涌入游客43.6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达到9万多人次。
其实,作为武昌古城的“顶流”,昙华林已存在600多年。昙华林街全长1200米,北起花园山,南至凤凰山,东始中山路,西达得胜桥。这条街道的形成可追溯到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之时。
明清时期,武昌作为湖南、湖北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以及湖北省会,吸引了大量军队驻扎。为满足军队的武器装备需求,当地设立戈甲营兵工厂,以“戈甲营”命名。1946年,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沿袭至今。
1895年,英国传道士杨格非在昙华林开设仁济医院。这家医院是近代西方医院传入武汉后保存完好的医院之一。
中国近代教育在这里发端,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座室内体育馆在这里诞生……
2005年,武昌区正式启动对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提升工程。2024年春,伴随着昙华林三期开放,包括仁济医院在内的52处百年历史建筑全部完成升级。
数字技术完成“最小干预”,通过修旧如旧、新旧结合、修缮更新的多元修缮策略,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数字3D打印、BIM模型设计等创新技术辅助开展建筑修缮。十多座各式博物馆一一呈现,利用各种室内外空间还原历史氛围。
武昌古城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保护与利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建筑以‘街头化博物馆’形式呈现,历史故事能被轻松叙述、被人人看到。我们期待每个人走进昙华林能解读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密码,让保留、整治、延续与创新在规划中灵活运用。”
昙华林楚汉造物店里,专为武汉樱花季设计的“樱你而美”文创系列被摆在进门最醒目的地方。樱花簇拥着黄鹤楼图案,被印在粉色系的水杯、笔记本、随身镜等物品上,显得十分精致。
在地铁出站口,一面巨幅彩色涂鸦墙上全是涂鸦作品,充满了创意和张力。
昙华林主街两侧分布着各类文博展馆、文创商铺。穿行其间,多彩的涂鸦作品与绿化带叠合呼应,呆萌俏皮的昙华林人物IP“小昙昙”随处可见。
如今,通过运营“昙华林”“小昙昙”“武昌古城”等文化IP,昙华林已整合文创产品约400种。
(长江日报记者杨菁 秦璟 通讯员翟星玥 参与采写:范雅琴 汪丽婷)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