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千年纸墨照古今,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邂逅武汉图书馆古籍之美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4-20 21:59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讯(记者李沁雪 实习生李欣雨) 4月20日,“古籍新生”深度探访活动在武汉图书馆举行。由10名大学生代表组成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以及摄影爱好者们,共同走进“纸墨芳华继千秋:武汉图书馆古籍传承与活化成果展”,在泛黄书页与古老碑刻间触摸文明脉络,在一刷一捶、一针一线中感受传统技艺的精妙。

  “古籍新生”深度探访活动在武汉图书馆举行。长江头条网友@黄有刚 供图

  什么是古籍?武汉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对古籍的定义是成书于1911年以前,具有古典装帧形式的书。”在她的讲述中,从商代甲骨、汉代简牍,到唐代卷轴、宋代册页,从儒家经典、历史典籍,到诗词歌赋、医学著作,一部部古籍串联起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展现出其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城市观察团”成员们触摸不同种类的修复用纸。长江头条网友@黄有刚 供图

  展厅内陈列的古籍修复工具,以及种类繁多的修复用纸,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湖北大学知行学院2024级本科生董泉镁感慨:“看似脆弱的纸张,实则是最坚韧的文明载体。历经战乱、灾疫、虫蛀、霉变等威胁,这些珍贵的古籍在一代代藏书家的守护与修复师的匠心修复下,重焕生机。”

  武汉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古籍修复师白玉芝“城市观察团”成员体验雕版印刷。长江头条网友@邹幼燕 供图

  随后,在武汉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古籍修复师白玉芝的指导下,大学生们以毛刷蘸朱墨,顺着雕版中孔子“衣袂飘飘”的线条轻扫,再将宣纸覆盖其上,用鬃刷轻刷上墨,使纸张紧贴雕版凹凸。当宣纸沿雕版边缘揭开,一张浸染朱墨的孔子像完整呈现,大家望着宣纸上栩栩如生的图像,眼中满是新奇。“这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用技艺为文明‘显影’。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珍贵的文物等得以保存和传承,更是一种富有艺术感的创作方式。”湖北大学知行学院2024级本科生陈静说。

  古籍修复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将书口的栏线对齐,重新装订成册。武汉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古籍修复师杨明丽向大家展示了这一看似简单,却极考验耐心的环节。“在装订过程中,手不离线,书不离桌,每一针的松紧都要拿捏得当。”杨明丽说。

  武汉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古籍修复师杨明丽向“城市观察团”成员展示装订技巧。长江头条网友@刘巧云 供图

  记者了解到,武汉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累计修复馆藏古籍2000余册件。凭借精湛的技艺,武汉图书馆的“古籍修复技艺”先后入选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汉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古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古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图书馆将继续开展类似的活动,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古籍、关注古籍,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让古老的典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值班总编辑 王雪 值班主任 徐嘉璐 值班编辑 李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