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24日讯(记者李佳)“GaN(氮化镓)”“SiC(碳化硅)”……4月23日,长江日报记者初登2025九峰山论坛暨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博览会,一开始只感到“不明觉厉”。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尤政提到,化合物半导体凭借在光电转化效率、高频高功率性能上的突破,已成为新一代通信、新能源汽车、量子科技和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的核心引擎。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尤政。
九峰山实验室主任丁琪超介绍,氮化镓材料具有小体积、高效率和高能量密度的优势,传统的通信基站、雷达基站采用硅基氮化镓的集成方案后,能实现对无人机20米远距离“隔空充电”。
据介绍,一旦技术成熟、行业法规明晰、实现规模应用后,未来城市物流无人机可停靠楼宇顶部的无线充电节点网络悬空充电续航,甚至手机、笔记本电脑未来也能在任意位置实现无感无线补充电量。
“还记得转手绢的人形机器人吗?全靠灵活的关节。”英诺赛科公司CEO吴金刚介绍,人形机器人关节体积有限,如果不使用高密度器件,相关器械根本无法放进关节,这就凸显出半导体化合物的优势了。
吴金刚给记者算了笔账,“一个入门版人形机器人需要40—50个关节,一个关节要用6—8颗氮化镓器件,而要真正实现‘人形’,单个机器人需要230个关节,据有关方面预估,到2040年人形机器人全球需求量将达到100亿台,所以,对氮化镓的需求得有多大!”
长安汽车智能化研究院副总经理易纲介绍,化合物半导体在多种动力系统汽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电池功率、汽车续航离不开它,智车的“眼睛”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要实现环境感知,都离不开其应用。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