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通讯员刘一儒 李亚茹) “不登龟山,不知武汉之辽阔雄壮;不登龟山,亦不知武汉之厚重深沉。”4月26日下午,以《历史凿痕里的武汉印象:龟山景区摩崖碑刻探秘》为题的武汉“社科讲坛”在龟山公园蝴蝶泉举办。湖北省收藏家协会文献分会副会长严涛和中国肖像印研究会会员艾书强沿着龟山的历史脉络,带领听众探寻武汉这座城市的记忆密码,一同领略龟山作为武汉独特人文地标所承载的深厚底蕴。
以《历史凿痕里的武汉印象:龟山景区摩崖碑刻探秘》为题的武汉“社科讲坛”在龟山公园蝴蝶泉举办。通讯员 供图
龟山古时又称大别山,相传大禹治水至此,惊呼“一山隔两景,真大别也”。龟山东麓的禹功矶是万里长江四大矶之一,传说是大禹治水疏江导汉之处,因此得名。元大德年间敕建禹庙,以纪念大禹的治水功绩。据悉,武汉现存三块禹碑,实属罕见。其中两通位于晴川阁,一通位于黄鹤楼。讲座现场,两位老师还带来了禹碑拓片、黄鹤楼禹碑亭照片以及1984年晴川阁禹碑发现报道,让听众得以近距离感受大禹文化的魅力与传承脉络。
古琴台,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美誉。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在此千古流传,也让这里成为知音文化的象征之地。光绪十年(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等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镌刻人为杨守敬的“御用”刻工李子祺。严老师现场展示了旧拓《琴台之铭并序》册页,艾老师现场展示知音文创拓片,让听众得以感受知音文化在岁月长河中的沉淀与传承。
湖北省收藏家协会文献分会副会长严涛发言。通讯员 供图
三国时期,武汉地域历经魏蜀吴的轮番控制,诸多历史人物在此留下足迹。龟山公园曾建三国群英道,900米长的龟山脊道上树立着120尊三国文臣武将雕像,成为三国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如今,龟山风景区内的鲁肃墓,不仅是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纪念,更成为三国文化在武汉的生动注脚。
石榴花塔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宋史・五行志》,其原本在添福巷,因风雨侵蚀、年久失修,1964年修复移至汉阳公园,2006年后,在塔旁出土了更早的石榴花塔碑刻2方,严涛及时进行了传拓。这些石刻,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成为汉阳公园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阳铁厂与汉阳兵工厂,作为中国近代工业与军事工业的重要代表,其历史遗迹在龟山周边仍有所留存。原汉阳铁厂记事碑与原汉阳兵工厂界碑的发现过程及碑刻内容,见证了张之洞主导的近代工业化进程。这些碑刻不仅是工业遗产的见证,更承载着武汉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与辉煌成就。
中国肖像印研究会会员艾书强发言。通讯员 供图
在龟山脚下2公里长的龟北路上,分布着近10个防空洞洞口,洞内纵横联通,宛若一个迷宫,曾经是武汉重要的防空工程。这些防空洞在1960至1970年代“备战备荒”“深挖洞、广积粮”时期得以扩建,因洞内恒温保湿,曾被用作香蕉储藏地和葡萄酒窖。如今,这些防空洞经过升级改造,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它们的生命。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桥墩施工方案的改变是其工程史上的重要节点。原设计的气压沉箱基础方案因水深流急、地质复杂等难题而难以实施,苏联专家康士坦丁・谢尔盖维奇・西林提出管柱钻孔法,中苏工程人员在龟山等地进行了一系列艰苦试验,最终试验成功并应用到大桥工程上。“管柱钻孔法试验记”碑刻,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纪念物,记录了中苏技术合作的光辉范例以及群众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成为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见证。
听众在老师们的带领下一同领略龟山所承载的深厚底蕴。通讯员 供图
在严涛和艾书强两位老师的深入讲解下,龟山不再仅仅是武汉的一处地理标志,更是一座鲜活的历史博物馆。那些摩崖碑刻、遗迹遗存,皆化作时光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拼凑出一个丰富立体的武汉印象,让城市的历史脉络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清晰,也让人们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更浓烈的情感。
本次讲座由武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武汉图书馆主办,武汉市龟山风景管理处承办。
(值班总编辑 王雪 值班主任 徐嘉潞 值班编辑 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