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1日讯 7点15分,晨光熹微,荆楚工匠、中国一冶砌筑工丁忠盛收拾好工具包,登上开往武钢高端取向硅钢项目的通勤大巴。
7点45分,项目现场,头戴黄色安全帽的丁忠盛弯腰钻进加热炉炉壳内部,左手持砖,右手抹刀,动作行云流水。砖块落下,灰缝控制在正负1毫米内,墙体平整饱满。
荆楚工匠、中国一冶砌筑工丁忠盛正在抹灰。周迪 摄
“五一”国际劳动节当天,丁忠盛仍坚守在现场,推进施工的同时提供专业的砌筑技术支撑。在武钢高端取向硅钢项目中,4个加热炉隔离器需要在10天内完成砌筑,容不得半点差错。
砌筑是各类冶金炉窑建造的关键环节,对工艺要求极高。上百块耐材砖拼接在一起,如果砖缝过大或灰缝不饱满,可能造成漏气透火甚至爆炸事故。“我们的工作,就像给高压锅做密封。”丁忠盛解释道。
丁忠盛正在切割异型砖。周迪 摄
“看,这里需要特别处理!”施工现场噪声很大,丁忠盛指着加热炉炉壳内部的孔洞对记者喊道。每当砌到异形部位,他总会掏出随身携带的卷尺,迅速量尺后现场切割。“切割偏差超过1毫米,砖缝就会过大,影响加热炉的安全和使用寿命。”说话间,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蓝色工装早已湿透。
丁忠盛的师傅是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吴春桥。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他自入行起便以“毫米级精度”为标准,日复一日坚持八九个小时的高强度砌筑训练。从业26年,丁忠盛参建了30余座焦炉、高炉等窑炉工程,质量过硬,广受好评。
丁忠盛在施工现场。周迪 摄
“能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是一种荣誉。”他说,“虽然辛苦,但看到自己砌筑的炉窑顺利投产,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眼下正是吃虾的时候。下班后,丁忠盛打算去农贸市场买5斤龙虾,为家人烹制一顿节日大餐。“平时工作忙,‘五一’难得全家团聚,得露两手。”丁忠盛笑着说。项目党支部副书记罗培透露,老丁不仅砌筑干得好,拿手菜也不少:土豆炖牛腩、排骨藕汤、油焖大虾……硬菜好菜他都会。
临近中午,他的儿子丁润希发来一条消息:“爸,早点回家,晚上一起吃饭!”在丁润希眼里,父亲丁忠盛有一双巧手——他砌的炉灶经久耐用,几十年不坏;做的虾子更是鲜美入味,能让全家人回味好几天。
(记者刘克取 实习生王昱麟 通讯员张文一)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