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水码头前,一声号子吆喝带领游客穿越到百年前的老武汉码头。“渔灯挂在桅杆上,晚上亮起来,就像走进电视剧里一样!”外地游客王君捧着一碗热干面,在渔灯下拍照留念。
开业以来,江夏里人气高涨。舒运平摄
五一假期,“江夏里·武汉老码头文化美食街区”(下简称“江夏里”)开业5天就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小镇里,三十多栋木质建筑错落排布,再现百年前码头商贾云集的盛景。30余家老字号与小吃档口鳞次栉比,草把龙、舞狮、采莲船等民俗表演精彩纷呈,游客还可以随时与身着古装的工作人员互动。一位小吃摊主开心地告诉记者,5天假期的营业额就超过了3万元。
闲置多年的村民老宅、集体土地终于盘活了!村支书刘兵感慨地表示:靠秀美山水发展文旅产业,希望此举能让锦绣村实现长远发展。
2022年,为了让多年闲置的荒地“活起来”,村委会一行专程来到长沙湘江里项目考察。看到小小一座渔村里游客人挤人,刘兵心里颇感震撼。他回武汉就向上级部门汇报引进文旅项目的想法,得到大力支持。但当他第二次赶往长沙与湘江里项目运营团队见面,对方却没有想象中的热情。
游客在江夏里打卡。图源:江夏融媒
原来,这里每年都有100多个团队来参观洽谈,小小的锦绣村凭啥能吸引别人?刘兵回到武汉,准备了一套详尽材料后,第三次来长沙接洽。“锦绣村离市区只有不到一小时车程,地处梁子湖畔,山水资源丰富。只要能合作,我们村将全员上阵,全力建设!”
“三顾长沙”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运营团队。随后,经过村民大会决策同意,2023年8月,锦绣村成立“强村公司”与运营方签约,采用“村集体全资投入+专业团队托管运营”的合作机制。挖掘武汉码头文化,融合主题餐饮、民俗表演、手工艺体验、汉服换装等元素,将江夏里定位为融合武汉码头文化特色的美食街区。2024年底,江夏里开工建设。
资金有限,锦绣村过起了开源节流的“紧日子”。江夏里依托锦绣村原有地貌,基本上不做改变。村里的38栋闲置农房加固、改造,变成了焕然一新的木质建筑。村民胡银香心里高兴,“老宅没有拆,村民的‘根’就还在这里,还越来越好了。”
夜晚的江夏里。图源:江夏融媒
村民代表组成8个建设小组,分管采购、装修、后勤、安全、宣传等工作。他们自己上工给老宅装修,建材上报给村集体统一购买,省了几十万人工钱。村民刘景章在外干了十多年工程,听说家乡正在改建房屋做文旅项目,回村当起了“土专家”,负责土方管理。“一开始说村子变景区,我心里还有点不踏实。但加入建设后,这一砖一瓦都是自己建起来的,渐渐也有信心了。”刘景章说。他自己的老宅在村民的帮助下变成夜景餐厅。
仅用时5个月,江夏里一期开街。200多位村民在小镇谋得岗位,月均工资6000多元,家就在小镇隔壁的还建房小区。
刘兵说,街区收入按利润高低阶梯式分红,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300余万元,“项目还为锦绣村带来了新的投资意向,小镇二期及周边地块开发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长江日报记者秦璟 杨晓雨 通讯员田红霞)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