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届光博会,国际光学委员会副主席顾波博士寄语光谷: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光电子技术结合,不仅能在中国“独树一帜”,更将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
5月15日,长江日报记者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光博会展会现场看到,光电子技术边界不断拓展,“光+AI”正加速融入千行百业,走进现实生活。
有了“数字神经”,机器人与人无延迟复刻
灏存科技展台前,一场人机协作的精妙演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
工作人员穿戴上传感器设备,隔空挥动手臂。不远处的机器人精准同步拿起、放下实验试管,动作流畅,几乎无延迟。
“我们主攻人形机器人运动神经中枢系统,通过控制机器人‘小脑’实现高精度、低延迟的动作。”灏存科技研发总监付龙介绍,其人形机器人的动作转角精度可达0.001度,动作延迟控制在惊人的3毫秒以内。
付龙透露,应用相关技术的人形机器人已成功“上岗”:“今年这套系统已在上海一家车企落地应用,主要承担物料分拣和工件摆放等任务。”
今年初在武汉集中亮相的10位“楚才”人形机器人中,“荆楚”的核心技术也来自灏存科技。
付龙介绍,正计划研发第二代神经中枢系统,增加味觉、触觉、视觉等多模态感知能力,让机器人能一触即知物体的重量、大小,从而更精准地控制力度,实现更复杂的交互。
能打太极会猜拳,机器人也有“表情包”
光+机器人展台,机器人打太极。记者汪甦 摄
在光+机器人展台,一个黑脑袋、蓝眼睛、黄身体的机器人伸出灵活的机械手臂,悠然自得地打起太极拳,引来阵阵喝彩。
记者注意到,它不仅“武艺”在身,还能与观展人实时互动,做出微笑、惊讶、调皮等20余种生动表情,玩个石头剪刀布、打个招呼等都不在话下。这是来自今年刚落户光谷的湖北光谷东智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A2机器人。
“这款机器人主要应用于营销服务、展厅讲解、商超导览等场景。未来,它还将应用于康养、工厂等特定场景,提供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服务。”光谷东智服务工程师郑智豪介绍,“我们走得非常快,年初成立,目前数据采集工厂已经运营,制造工厂有望下月投产。”虽然还未规模量产,但公司产品已销往海外多个国家。
相隔不远的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展台前同样围满了互动的参观者,大家排着队与虚拟数字人“小初”对话,不少人掏出手机,扫描二维码下载“紫东太初App”。去年底,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出全球首个千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3.0,目前该产品已在智能汽车、智能制造、智慧教育等20多个行业形成规模化应用落地。
机器人咖啡售卖机,既是展品也是“服务商”
从2002年首次举办至今,连续二十届的光博会已成国内光电子信息领域的“顶流”盛会。记者现场看到,曾经的前沿科技已离生活越来越近。
一台印有华工科技标志的机器人咖啡售卖机前,等待购买现磨咖啡的参观者排成长队。这台曾摆放在华工科技激光科技馆展厅的机器人咖啡售卖机,既是展品,也是光博会的“服务商”之一。
这台机器人咖啡售卖机由上海氦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该公司售后工程师介绍,该产品售价在20万元至30万元间,已落地北京前门、上海外滩、南京玄武湖等众多热门景区,并出口多个国家。
华为公司展厅,同样设置了一个小小的咖啡厅。咖啡厅一角的显示屏上,正在实时统计进场人数。
“平民哈勃”诞生,90后团队让浩瀚星空触手可及
参观者正线上下单AI天文望远镜。记者汪甦 摄
记者来到光+AI应用展区,一款造型小巧的AI天文望远镜——Dwarf3吸引着天文爱好者和科技迷驻足研究,甚至有人当场线上下单。
“我们想让‘平民版的哈勃望远镜’走进千家万户!”小光子(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市场经理陈康告诉记者,这款售价不到3000元的望远镜去年在电商平台上线,短短3小时便售出近千台。
Dwarf3通过软件、算法的持续迭代和跟踪叠加技术的优化,可以清晰拍摄到遥远银河系的星团,等效焦距达到750毫米。“在App上,它可以自动寻星,智能识别并追踪拍摄天体。”
这个由3名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90后”联手创建的团队,让浩瀚星空触手可及。据悉,匹配Dwarf3的高速运动和识别追踪技术也正在研发中,预计今年内就能向用户推送。
“空天地海”联动,融合之光照亮未来
无人车仿真平台。记者汪甦 摄
场馆之外,首次设立的“空天地海”无人驾控实景场更是将光的魔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人车在光庭仿真平台的智能测试中灵巧避障,疾速驶过;无人机旋即升空,姿态矫健;无人船在屏幕上演绎于波光粼粼中探测水下地形的绝技。它们的“眼睛”“神经”“大脑”都离不开光:光电感知、光通信网络和智能光控系统。
这不是科技“秀肌肉”,而是“秀融合”:光庭、极目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普宙科技、电鹰等无人机厂商,岚图、声通等无人车厂商,以及华测、南华等无人船厂商联袂展出,共同描绘了一场关乎“光+智能装备”的沉浸式未来图景。正如现场解说:“每一项成果的背后,都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双轮驱动的结果。”
从能与人协同作业的精准机器人,到带人探索宇宙奥秘的AI望远镜,再到覆盖“空天地海”的无人驾控系统,本届光博会以鲜活的案例昭示:这束“融合之光”,正穿透千行百业,引领我们加速迈向一个更智能、更便捷的未来。
一束光能够走多远?距赵梓森院士在武汉拉出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已过去近半个世纪,曾有无数人问出这个问题,而光博会正在给出答案。
(长江日报记者汪甦 李琴)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