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武汉低空经济如何“高飞”?第三届数字经济发展与治理研讨会召开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5-18 10:5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5月14日至16日,第三届数字经济发展与治理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数字经济发展与治理论坛、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市社会科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及武汉大学低空技术与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近30位来自政府部门、低空经济领域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低空经济应用及展望”展开深入研讨,共商武汉低空经济“高飞”路径。

  科幻来了,城市将“向上生长”

  在科幻电影的镜头里,飞行汽车总是穿梭于楼宇之间。我们的未来真会如此吗?深圳市武汉大学校友会低空经济委员会主席黄晓明想象了一幅未来场景:“未来空中飞行器的形态很可能千奇百怪,也许既有翅膀也有脚,既能天上飞也能地上跑,甚至还能在杆子上爬。楼顶、阳台都可能成为新的交通节点,前提是大规模应用后才可能出现。靠目前飞手操控、塔台指挥控制,不可能解决巨量飞行器的协同需求。”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谭刚毅认为,低空经济是重塑人居环境的空间革命。低空经济的价值不在于飞行器,而在于推动城市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转型。从马车时代的平面通行、汽车时代的路网拓展到低空时代的立体分层,每一次交通革命都会重塑我们的城市形态。

  这一观点引发与会者共鸣。东风汽车集团公司研发总院主任工程师马立坤则强调,低空经济不仅能带动建筑、交通、能源等产业链重构,催生家庭停机坪、无人机快递接收装置等新需求,拉动万亿级投资,还能重构社会生活方式,带来“空中通勤”“即时物流”等新体验。

  这一天离我们有多远?马立坤用“既快又慢”概括:“两三年内规模化商业运营有望实现,但城市内复杂场景的成熟至少需要十年沉淀。”

  低空经济开辟“第五交通”

  泽华安智库常务副主席王茂学将“低空物流”定义为“第五交通”,并展示其成熟应用场景:山区无人机植保、应急物资空投、海岛生活物资定期配送等。他预测,低空物流将经历试点验证期、规模化扩张期、生态成熟期三个发展阶段,最终成为主流运输方式之一。

  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研究会会长王阳红列举已落地的技术应用:“无人机正替代高危人工场景,在高速公路桥梁检测、航标监测、边坡风险预警等领域发挥作用,同时实现跨境商品配送、农村物流、医疗物资运输等民生服务,有效降低物流与监管成本。”

  顺丰集团湖北枢纽产业发展指挥部指挥长张浩指出,在无人机和通用航空的应用网络中,物流是最大需求场景,当前无人机物流运营成本仍远超传统物流,技术突破迫在眉睫。

  要想飞,先修“路”

  “低空飞行不是简单地造机器、用机器,而是要像规划高铁、高速公路一样先修‘路’,先规划低空路网。”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过强调了全域环境评估的重要性,“需综合地形、建筑、气象等多要素提前规划。”

  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空天数智治理中心翁子扬教授指出,通信保障与数据治理是规模化运营的核心:“要‘飞起来’,还得‘连得上’,只有可靠通信网络才能实现规模化、智能化运营。”

  武汉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李雪松强调了基础设施的杠杆作用:“低空经济爆发需以基建为基础,短期内依赖政策扶持,中长期通过市场化机制培育生态,实现从政策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跨越。”

  要跳出“就低空论低空”。武汉市社科院副研究员周阳建议,全省统筹规划建设低空数字空域“一张图”、公共航路“一张网”及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完善多层次地面设施和配套设施;基建适度超前,预留未来交通变革接口;支持武汉试点低空飞行与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服务平台融合。

  人才优势必须用好

  政策层面,低空经济已进入国家战略快车道。从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纳入顶层设计,到2024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系列文件勾勒出万亿级市场蓝图。

  武汉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武汉低空经济的发展现状,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全国跨江商贸低空无人机航线开通、新型运动飞机迭代样机成功下线、汉阳造低空生态中心启动建设、中南地区最大的无人机风洞下半年投入运用、《武汉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即将实施……一系列动作展现武汉在政策创新与场景落地的探索。

  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研究会会长王阳红分享了低空经济发展的“五网”概念,在传统“四张网”(地面设施网、智能信息网、飞行航线网、场景应用网)基础上新增“专业人才网”,凸显人才在低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武汉大学人文社科院副院长张发林介绍,武大成立低空技术与经济研究院,整合测绘遥感、航空航天、经济学等多学科资源,开展空域规划、智能导航等关键技术研究,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其研发的低空地理信息系统已在武汉经开区试点应用。

  平衡好安全与创新

  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安全与创新的平衡。湖北省低空综合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规划运营总监刘麟辉指出,国家低空改革的核心是空域管理权向地方有序释放,省级平台是关键枢纽,当前需要在安全能力与开放需求的平衡中“小步快跑”,通过局部测试探索路径。

  法律层面,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中心主任郑友德聚焦知识产权保护,“飞行器外观设计、数据安全、商业秘密等问题,亟待建立针对性法律框架”。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承亮认为:“传统认为‘隐私止于屋门’,而低空开放使室内外隐私保护面临挑战。”

  武汉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樊志宏强调,低空经济具有颠覆性特征,需建立面向未来的研究方法论,警惕19世纪“红旗法案”式的制度禁锢,打破学科与制度壁垒。

  (长江日报记者秦孟婷)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