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这十年 九华山篇 | 向“世界旅游目的地”阔步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九华山风景区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时期。
一路走来,一块块金字招牌就是见证: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山岳型景区品牌百强前十……
十年来,九华山的环境美誉度、游客满意度、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正步稳蹄疾朝着“世界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阔步前行。
新业态激活旅游转型新动能
花台景区是九华山十景之一,素有“灵山九华,美在花台”的说法。但过去花台路途艰险,鲜有人涉足,因此并没有很高的知名度。这十年,花台不断强化旅游市场拓展与产品升级,从最初一条游步道旅游线路到目前的游步道+高空栈道,实现环线旅游,让花台从“养在深闺人未识”,渐渐蜕变成一位惊艳四方的大家闺秀。花台景区从开业至今游客量增长近15倍,尤其2017年栈道建成以后,游客量大幅增长。
莲花小镇项目是九华山着力打造的重点旅游项目,经过4年的精心打磨和经营,总投资20多亿元的莲花小镇已初见雏形。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以大愿文化园、莲花小镇、商业街为中心,集游乐购于一体的九华夜游产品,让游客“想进来”“留得住”“还想来”,大大丰富九华山风景区的旅游业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九华山风景区全面促进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奋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风景区成功克服门票降价、经济下行、新冠疫情等不利影响,引进项目近百个,健身康养、生态休闲、特色民宿等业态逐步发展, 九华旅游主板上市,大愿文化园成为省级文化产业基地,风景区入选国家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世界地质公园目录,上榜山岳型景区品牌百强前十。
同时,九华山还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落实县山旅游联动发展举措,主动对接长三角旅游输出,承接经济发展辐射,成为 长三角区域“七名”系列旅游精品目的地。
提升“软环境”铸就“硬实力”
合肥游客陈雨虽然几年前来过九华山,但最近一次九华山之行,却是种全新的体验。
“只要一部手机在手,吃住行的各方面问题都解决了。”陈雨说,只要国康码是绿码,就能在旅游服务平台提前购票,还可以预定民宿和饭店。到达景区后,凭身份证就可一秒过闸。通过景区的智慧引导系统,他们第一时间在微信公众号查询各个景点的天气和车流、客流量实况。就连出门最担心的停车难问题,都可以提前查询交通信息,通过智慧导览到达停车场。
过去人工1分钟只能售10张票,如今网络系统能售出40张票。 原来旺季游客购票、检票都需要等待,如今手机点一点就能购票,可持证一秒过闸。 近些年九华山风景区智慧化建设不断升级,目前 “一部手机游九华”旅游服务平台已兼具“吃、住、行、游、购、娱”功能 。
自助售票系统、智慧引导系统……游客所体验的这一系列变化,是近年来智慧九华山建设的成果。干净的餐饮环境、舒适的公共设施、文明的旅游环境,游客感受到的文明新景象,则得益于景区一系列大刀阔斧的综合整治。近年来,九华山在加强管理和优化服务上练好“内功”,分步骤、全方位、系统化整治景区环境,常态化开展旅游市场整治,加快推进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景区形象。 风景区荣获“大国之旅•中国景区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指数排名”综合大奖。
提升民生“温度”增加幸福“热度”
位于九华山脚下的西竹民宿,今年夏天一房难求。民宿负责人王腊梅说,暑期两个月,她的民宿就接待客人800余人次。2019年民宿营业收入近150万元,这两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平均入住率也能达到60%。王腊梅说,近几年通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让老百姓生活得更舒适了,也给村民发展民宿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十年来,九华山风景区城乡社区支出22余亿元,通过老旧小区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加强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8572元,增长到2021年的19845元,居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感受到家乡巨变的还有柯村老街的居民钱德高。如今行走于九华乡柯村老街,干净的道路、宽敞的广场、靓丽的街面让人眼前一亮。
十年来,九华山风景区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紧紧围绕保民生惠民利,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共投入财政资金34亿元,不断改善保障民生。
回首十年路,
踔厉奋发的足迹历历在目。
展望新征程,
风帆高悬势正扬。
风景区将以“大九华、
大旅游、大产业”为目标,
按照“保护优先、规范传承、
高质量发展、带动全域”的思路,
加速内涵式发展、业态模式提升、
治理效能升级,
推进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主办 / 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 / 池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协办 / 池州市传媒中心
来源 / 池州市传媒中心 记者:汪玉芳/文 图片:陈家明 何清 安徽九华山 池州文化旅游等
编辑:李翔 责编:陶霞
审稿: 周劲风 监制:周美超
公益广告展播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