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做客《2022上海民生访谈》节目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生态环境

2022-07-07 00:00 来源: 话匣子
【字体:
  7月6日,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做客《2022上海民生访谈》节目。


  上海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21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低值;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为335天,优良率为91.8%,较2016年上升12.0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空气总体呈现改善的态势,多数指标为近8年来同期最低。
  全市主要河湖断面水质较2020年有进一步改善,持续巩固消除劣Ⅴ类成效;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面达标;地下水环境质量和海洋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水平,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煤炭消费总量仍处于高位,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大,环境基础设施还有不少短板,生态资源总量不足,环境质量改善成果尚不稳定,臭氧(O3)等主要污染物仍处临界超标水平,部分河道存在间歇性水质反复、生态功能不足。
  新形势下,对生态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江大保护、长三角一体化和碳达峰、碳中和等都要求上海在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完善环境治理制度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
  臭氧连续5年成为主要污染物
  自2017年以来,臭氧已连续5年超过PM2.5成为上海的主要污染物,作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重点。
  今年上半年,上海的臭氧浓度为156μg/m3,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升幅在10%左右。
  初步分析,造成今年上半年本市臭氧浓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2022年整个长三角地区和全国多个地区臭氧较去年同期都有所上升,臭氧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多个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
  受疫情管控影响,工业企业以及交通运输活动水平降低,相关活动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大幅下降,前面我们说过臭氧的生成与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浓度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疫情期间两者浓度下降幅度不一致,氮氧化物对臭氧的滴定作用减少,导致臭氧在夜间保持在较高的浓度水平,推高了臭氧的背景浓度。
  气象条件较为不利,上半年较去年同期气温偏高、相对湿度偏低、风速偏小,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今年臭氧同比有所上升。
  考虑到下半年企业恢复生产等因素,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等臭氧前体物排放量预计会较疫情期间出现较大上升,使得今年本市臭氧污染形势严峻。
  上海将结合生态环境部关于空气质量改善夏季监督帮扶工作的相关部署,同时进一步协同长三角地区的联防联控,统筹做好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协同减排,加强臭氧污染管控。
  环评提速!
  15项措施帮重大项目抢时间
  市生态环境局日前出台了《关于优化本市重大项目环评工作的通知》,围绕优化环评事前服务、提升环评审批效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3个方面推出15条保障措施,全力推进“十四五”规划的各类重大项目落地。
  在提升环评审批效能方面,开辟环评审批 “绿色通道”:
  重大项目在正式报批环评前,提前组织召开技术评估论证会,指导建设单位规范编制环评文件。仅技术评估提前介入这项举措就能节省出一个月的时间,漕宝路快速路、轨道交通23号线等一批交通领域重大项目都享受了这个政策。
  再比如,一个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常规的审批流程大约需要三个月时间,其中包括技术评估、公示、审查等环节。如今上海的重大项目实行公示和审查同步开展,最快3周时间就能完成审批。例如市域铁路嘉闵线、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都是在最短时限内完成环评审批,助力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开工。
  此外,统筹推进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等诸多环节也都有突破,比如沈家湾规划环评审查与对应的LNG线路项目环评压茬推进,加快保障上海的能源保供落地开工,特斯拉超级工厂扩建等一批产业类项目……每一个,都关系到上海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经济发展。
  严把环评审批底线,项目的环评事前服务、事中事后监管也要更加主动,通过建立环评管理台账制度、跨部门沟通协商机制和“一对一”精准化服务模式,定期跟踪调度环评审批进度。
  通过主动对接、及时提醒建设单位落实环评主体责任,防范“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违法行为,做到预判在前、谋划提前、主动跨前,服务靠前,在积极服务重大项目落地的同时,要守牢生态环境质量和安全底线。
  新《噪声法》施行满月,
  适用范围更广
  新《噪声法》增加防治对象,扩大法律适用范围,聚焦广场舞、机动车轰鸣“炸街”、酒吧等噪声扰民难点,有相应规定和处罚条款。
  新《噪声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禁止驾驶拆除或者损坏消声器、加装排气管等擅自改装的机动车以轰鸣、疾驶等方式造成噪声污染;第七十九条规定,违反四十七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处罚。
  市公安局会同市生态环境部门曾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噪声污染治理工作的通告》,规定自2018年12月1日起,全天禁止噪声超过80分贝的九座以下客车在本市道路(高速公路除外)行驶;每日21时至次日7时,禁止噪声超过80分贝的摩托车在本市道路行驶,同时对改造车和噪声超标车有具体的处罚。
  上海正按照《噪声法》的要求,做好相应的法律配套工作,从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联动机制、严控各类噪声污染源、加大违法事件查处力度和促进科研创新与宣传普及等方面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共同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油烟污染投诉量,
  近五年同比下降57%
  盛夏时节,油烟扰民也曾是市民投诉的“重灾区”。
  为了有效防控油烟污染,生态环境部门加快改善餐饮行业生态环境质量,构建了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后果严惩的油烟污染控制体系,5年来油烟污染信访数量同比下降57%。
  全市加强精细化管理,对餐饮重点企业安装油烟在线工况监控,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变末端控制为全过程监管。工作中探索了许多好的做法:
  静安区以“绿盾通”数据平台,打通餐饮环境管理各方之间的数据交互渠道,共享环境管理信息;徐汇区编制了餐饮选址负面清单,引导企业合理选择餐饮经营地址;黄浦区成功磋商餐饮油烟排放超标损害生态赔偿案,促进企业提升环保意识;宝山推行环境信访人民调解,在基层化解油烟污染纠纷矛盾。
  打响“上海碳”品牌,
  碳普惠体系加速落实
  《上海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今年2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方案》正在进行专家论证和风险评价,准备下半年出台。
  “上海版”碳普惠的特点:
  目标引领,紧扣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更好地服务上海碳排放强度下降,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等目标达成;
  市场化运作,有效发挥碳市场机制的带动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以市场化手段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参与便捷,积极运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简化参与流程,降低碳普惠各主体的参与成本;
  惠民利企,以“人人低碳,乐享普惠”为核心理念,针对个人低碳行为和企业、社区、家庭的中小型减排项目“面广量大”的特点,通过商业、政策、减排量交易等多种渠道帮助其实现价值。目标就是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碳普惠体系,使其“获得感充实,参与难度低”,将碳普惠打造成为上海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品牌。
  接下来,上海将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构建制度标准和方法学体系,搭建碳普惠平台,选取基础好、有代表性的区域及统计基础好、数据可获得性强的项目和场景,比如新能源、公共交通、低碳消费等领域,先行开展试点示范,衔接上海碳市场,探索多层次消纳渠道,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
  未来,上海碳普惠将在运行良好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碳普惠覆盖区域和项目类型,完善碳普惠平台建设,形成规范、有序的碳普惠运行体系,探索通过商业激励机制,逐步形成规则明确、场景丰富、发展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圈。
  作者:代灵
  来源:话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