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武汉科技这十年

这十年,武汉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武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幅达 157.42%,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2.66%上升到2020年的3.51%;
拥有高等院校 92所;
集聚了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等中央在汉科研机构 38家,数量居全国第三;
拥有两院院士 81人,位居全国城市第四;
专利申请授权数量不断攀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较 2012年增长5.2倍;
科技创新能力名列全国前茅,在《 2021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武汉排名第6;在《自然》杂志2021年全球城市科研指数排名中,武汉位列中国第5、全球第15名。
这十年,武汉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加速构建:
精密重力测量等 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建设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等 2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汉落成
各类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 148家
8家湖北实验室完成组建并进入实体运行。
这十年,国之重器凝聚武汉贡献,硬核科技竞相涌现:
中国首款第四代三维闪存芯片、中国首条 5G智能制造生产线、中国首台高精度量子重力仪、中国首款完全自主研发的L4级5G自动驾驶汽车、全球首款新冠灭活疫苗等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汉问世,北斗导航、神舟飞船等一批“国之重器”凝聚武汉科技力量;
产生国家级科技奖励 250多项,2019年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信科集团在光纤传输系统容量、距离、速率等技术指标上五年内六次打破世界纪录, 5G标准必要专利数进入全球前十。
这十年,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蓬勃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增长 10.2倍,数量从2012年的816家增加到2021年的9151家;
集成电路、下一代信息网络等 4个产业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迈向万亿级;
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大健康产业基地等 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快速发展。
这十年,武汉奋力做 “追光者”: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高新区领舞全市创新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预制棒和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光器件和激光研发生产基地;
锐科激光成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三光纤激光器及核心器件研发企业,华工科技研制的国内首条汽车白车身激光智能焊接生产线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十年,武汉科教人才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
2017年我市成立了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局;
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制度,选派 220名联络员入驻重点高校院所、创新园区、科技企业;
2021年挂牌成立了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全市共建成工业技术研究院23家;
全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到 134家,其中国家级16家;
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 5.6倍,从2012年的169.69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127.75亿元。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