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50多岁的安庆市民甘露驾车前往岳西县石关乡,在当地一家窗帘店为自己的新居挑选窗帘。“虽然考虑过网购窗帘,但实地考察后发现这里的品质和花色都很不错,于是决定在这里定制。这也算是为当地经济发展尽一份力。”甘露告诉记者,去年,她在石关乡购置了一套商品房,用来避暑康养。今年年初,她便开始逐步为新居添置物品,计划今年夏天在此避暑。
近年来,地处大别山腹地的石关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围绕“春赏繁花夏避暑、秋观红叶冬滑雪”做足生态旅游文章,大批游客尤其是中老年人纷至沓来。
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文旅康养产业
据石关乡政府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该乡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其中50岁以上人群占比超过80%。截至去年年底,全乡登记注册的民宿、农家乐数量达140余家,床位4000余张;旅游综合收入达6000万元,带动当地民宿、农家乐从业人员人均增收5万元。
“来我们民宿避暑康养的客人80%以上都是中老年人。他们最短的住一周,最长的住两个月。绝大部分人在回去时会带一点当地的农特产品,我们自己茶园的高山茶以及农户家的茯苓、葛根粉等销售情况都很好。”刘根焰是石关乡大别山四景庄园负责人,2024年,他的民宿包括餐饮、住宿以及农特产品销售在内的营收达300万元。“民宿运营这一块,除了我们家里3个人,另外常年聘请了4个当地村民。厨师一个月工资8500元,客房阿姨一个月4000元,加班的话工资会更高。”
亮眼的数字背后,是优质自然资源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的加持。
“石关乡地处江淮分水岭,平均海拔847米,夏季平均气温保持在22℃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是个夏天喝热稀饭不淌汗的地方。”石关乡乡长胡熠介绍,近些年来,该乡依托石关国家体育训练基地、省直机关干休所以及高山茭白为代表的农特产品三张金字招牌,聚焦“银发经济”,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紧跟时代抢滩“银发经济”蓝海
“石关乡‘清凉产业’发展与‘银发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胡熠介绍,2014年前后,农家乐在石关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吸引了较早一批前来避暑的“银发族”。随着前来避暑的游客越来越多,2019年开始,民宿在石关乡也逐渐发展起来,“清凉产业”由此步入快车道。2022年,石关乡积极探索“一宅两院”民宿发展模式,即一户民宅两个“院落”,一楼由农户自家居住,将二楼及以上改造为民宿,并增建如院落一般的观景平台,农户和游客互不干扰。“一宅两院”横空出世,打造出一批精品民宿,带动了村民就地创业就业和村集体增收。
当前岳西县正在全力推进“大石关”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努力把“大石关”片区建成“一宅两院”发源地、运动康养示范区、乡村振兴“排头兵”。石关乡将“清凉经济”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切入点,“长藤结瓜”式发展民宿,走出了一条“政府扶持、集体主导、企业参与、群众收益”的乡村振兴之路。
良好的产业基础也吸引了优质的外来投资。十多年前,岳西龙王潭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运胜就将目光聚焦于大健康赛道,经过广泛调研,王运胜的避暑康养商品房项目于2023年在石关乡落户。
“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思想高度解放带给我深刻印象。”王运胜介绍,22℃小镇项目是目前安徽省内唯一一个拥有70年产权的避暑康养商品房项目。“2018年前后我与当地政府签订了拿地协议,当时土地性质是商业用地,产权只有40年,而且是点状供地,但此后几年土地一直未供。”王运胜说,因为前期在宣发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意向客户,他们对于40年产权的商业土地性质有一些想法。“我们也将这些想法反馈到了当地政府。在充分考虑各方需求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在制定石关乡2020—2035年国土空间规划时,将土地性质变更为住宅用地,原本的点状供地也变为成片开发。”最终,王运胜的公司以1900万元的成交价拿下了石关乡40余亩土地。
康养项目将带动地方年增收千余万元
王运胜的客户遍布省内外多个城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年龄均在50岁以上,其中退休职工占多数。
甘露是22℃小镇的购房者之一,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自己在石关乡的避暑体验:“去年我在民宿居住期间,对各方面都感到满意,唯独在饮食方面有所欠缺。由于每个人的口味偏好各异,民宿要满足每位客人的饮食需求确实不易。特别是许多来此避暑的游客是老年人,他们中有高血压等‘三高’疾病需要选择性饮食。”因此,甘露与许多同事朋友都相继成为22℃小镇的业主。“想下厨时自己就可以下厨,不想下厨时小区里也有食堂可供选择。”
3月18日,甘露为装饰新居而忙碌时,在项目现场偶遇了自己的一些老朋友。“一看全部是熟人,他们都已成为这里的业主。”王运胜介绍,22℃小镇项目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目前已经完成投资2.1亿元。“除了对外销售的住宅商品房,我们也有近1万平方米、116间客房的自持部分,是当地除民宿、农家乐业态之外,对‘银发经济’‘清凉产业’的有益补充。建成后可以容纳50个当地人用工,初步估计每年将会带动地方增收1000余万元。”(全媒体记者 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