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村医毕先明29年24小时“待机” “只要群众有需要,我第一时间赶过去”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要闻

2025-03-22 10:01 来源: 安庆市人民政府网站
【字体:

  3月18日清晨6点,桐城市金神镇杨公村卫生室的大门在晨曦中打开。50岁的村医毕先明套上白大褂,仔细清点好诊箱里的药品,开启了他行医路上的第10595个清晨。

  “今天胃痛缓解一些了吗?年纪大了更不能马虎,最好还是去市里医院做个胃镜检查,输液只能缓解疼痛,治标不治本。”在村民梁秀年家中,毕先明一边输液一边仔细询问了病症恢复情况,看到她逐渐好转,毕先明依旧不放心地叮嘱道。

  寒来暑往,岁月更迭。这样的每日例行出诊从1996年至今,整整29年从未间断。29年来,毕先明一直奔波在杨公村的圩埂田畴间,为群众讲解医疗改革的政策方针,为60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体检,为行动不便的村民提供体检随访和送药服务……他的足迹遍及杨公村的每一条小道、每一个角落,守护着2700多位村民的健康,诊断的患者超过14万人次,成为了大家口中那位“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毕医生。

  出生于1975年的毕先明,在21岁时怀着对卫生事业的热爱,成为了一名村医。“那时候我医学基础薄弱,就边工作边自学。”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毕先明感慨道,培训会一场不落,各类医学书籍翻了又翻,就这样,他逐渐成长为医术精湛的医生。

  那个年代,村里的路不好走,毕先明已记不清磨坏了几双鞋。农村的医疗条件差,各种传染病时有发生,村医待遇不高,工作异常艰难,很多人坚持不下来,改弦易辙,以求更好生存,但毕先明一直坚持着。“没有想过放弃,选择了成为一名医生,就要从一而终做下去,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毕先明对此毫不犹豫。

  没有路灯的年代,遇上恶劣天气,摸黑出诊是常事。2008年冬天雨雪冰冻严重,有一天晚上9时许,毕先明接到急诊电话,七十多岁的村民汪章氏突发心脏病,他立刻背起药箱前往老人家中。当时室外气温已在零下,下雪结冰,路面湿滑并不好走。好不容易到达老人家中,他立即为其按摩、输液,一直守到凌晨一点多钟,老人病情缓和之后才回去。

  毕先明坦言,类似这样的急诊情况有很多,“有时候一宿得出去两三趟。”在杨公村卫生室,他没有下班的点儿,24小时都是“待机模式”。半夜、凌晨、天亮前,毕先明听见过每个时间段的敲门声。

  “这么多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白天黑夜,只要一个电话打过去,毕医生就会立即上门诊疗,我们都很信任他。”提起毕先明,村民梁尤正连连称赞道。

  “不管是正常上班时间,还是周末、节假日,只要群众有需要,我肯定第一时间赶过去。”朴实的话语背后,是无数个披星戴月、风雨无阻的出诊日夜。

  担任村医的29年里,毕先明见证了村庄的发展和村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前,毕先明的卫生室是一间小小的房子,最近几年,变化多了。卫生室盖了新房,从里到外都亮堂堂的,安装了新设备,还开展慢性病患者养护、村民健康档案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家门口”的医疗质量有了大幅提升。

  而有着25年党龄的毕先明,服务群众早已不止看病问诊。长年累月全心为医让他成为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乡贤,村里、邻里有什么烦心事、复杂事,都会请他出面化解。汛期他总是带头走上圩堤,巡逻除险、发放药品。

  “相处这么多年,村民们已经像我自己的家人一样了。”毕先明说,“我会一直守着我的村民,干到退休,干到实在干不动的那一天。”(见习记者 杨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