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课程+活动+实践”,推动我市中小学美育触手可及入眼入心 让孩子在感知美中涵养“美丽心灵”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要闻

2025-03-30 00:00 来源: 重庆日报
【字体:

  重庆育才中学管乐团新年音乐会。(受访者供图)

  “美育不能局限于课堂,必须延伸到更广阔的实践舞台。”日前举行的2025年全市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暨校园足球工作会上提出,今年,我市将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打破“重技能、轻素养”的传统模式,深化“课程+活动+实践”的全链条育人模式,让美育元素触手可及、入眼入心。

  传统美育存在哪些不足?新时代的美育有了哪些新的内容?我市中小学如何开展“课程+活动+实践”的美育新模式?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美育存误区

  简单等同于艺术教育,重“技”轻“育”

  “让孩子从小接受美育熏陶很有必要。虽然她才6岁,但已经能感知不同形状、色彩和材质的艺术魅力,这对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大有裨益。”3月22日,在重庆悦来美术馆“自然与美育”重庆当代美育交流展现场,市民徐莹带着女儿驻足“梦之维”展区,沉浸于多件穿梭在现实与幻想边际的艺术作品。

  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构建“大美育”育人格局,让美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活载体。然而,记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并非所有家长都具备徐莹这样的美育意识。

  “现实中存在的一些认知偏差,与美育的初衷相去甚远。”重庆市美育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殷俊指出,从公众意识来看,一些人秉持“美育无用论”,将美育课程视为“副课”;在教育环节,“功利主义”也让美育偏离轨道,认为美育就是报班、考级,家长重金投入却收效甚微。

  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美育专家表示,美育仍是当前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部分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存在“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现象;美育课程被挤占情况时有发生;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力量短缺等问题突出。

  市教委《2024年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报告》指出,我市美育改革发展面临四大挑战:一是思想认识有待提升,存在将美育简单等同于艺术教育的倾向;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学段、校际在课程设置、艺术教室配置等方面存在差异;三是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且年龄结构偏大;四是评价机制有待完善,测评覆盖面需进一步扩大。

  创新美育内涵

  从教室到田野的跨学科实践

  美育课程内容如何设计?教学场域如何拓展?我市中小学进行了积极探索。

  “同学们想一想,‘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意境如何呈现?如果你是蝴蝶,会对油菜花说些什么?”在两江新区童心小学青禾校区的油菜花田里,一堂《把故事写给大地——我的油菜花田》写作课正在进行。江苏省特级教师刘昕引导学生与自然对话,将生命感悟转化为文字创作。

  “这样的户外写作课,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作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参与观摩的专家认为,将油菜花田作为“自然课堂”,实现了生态教育与审美教育的跨学科融合。

  “新时代美育被赋予新内涵。”四川美术学院美育学院副院长徐静君表示,美育应突破传统艺术教育范畴,涵盖自然美育、生活美育,并与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等深度融合,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综合素养。

  2024年6月,四川美术学院美育学院启动“美育浸润·川美种子计划”项目。秉持“艺术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创造、可以感受的真实体验”的理念,组织了近3000名中小学生参观学校“开放的六月”毕业展,欣赏校园内的雕塑、涂鸦和建筑设计,参与由川美教师精心设计的美育课程《少儿审美思维提升》,创作书法作品、体验漂漆工艺,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自信。

  课程设置方面,重庆八中从2010年开始,把40分钟的常规音乐美术欣赏课程改成80分钟走班制艺术选修课,开设了音乐与戏剧、陶艺、书法与篆刻、琉璃、扎染等10多门艺术课程,学生凭特长和兴趣在线上选课,线下走班上课。此外,学校每周开设一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组织学生走进美术馆、大剧院开展校外美育实践,让学生从常规课堂教学中脱离出来,身临其境地去听、去看、去感受。

  “陶行知‘真善美合一’的教育理念,是我们开展美育教育的灵魂。”育才中学体艺卫中心主任邹娟介绍,学校通过“生活教育实践基地”和《行知美育音乐课程》等校本课程,将艺术融入校园生活场景。该校已持续13年举办艺术节,打造“探乐计划”等美育品牌,形成全员参与的校园美育闭环。

  市教委数据显示,目前全市中小学美育课程开课率、实践活动覆盖率均达100%,已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点、区域特色、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美育品牌。

  家校社协同育人

  让美育在真实场景中自然生长

  根据我市制定的美育教育建设目标,到2027年,市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数量达到450所,重庆市学生艺术团达到180个,形成一批具有个性特征、学校特点、区域特色、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学校美育品牌;到2030年,市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达到500所,重庆市学生艺术团达到200个,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西南大学美育研究院副院长何茜提出,青少年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三类场域,要强化家、校、社的教育功能,让三者协同发力,有助于实现优质教育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景。

  重庆科学城新凤小学校校长曾永宏认为,应该站在青少年儿童视角来思考、布局学校美育空间,“在孩子们眼中,学校的一草一木、课程实践活动都可以变得有趣味性,他们共同组成了校园的美育文化环境,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校内自然资源和自有平台,引导儿童发现美、创造美、表达美。”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提出,一方面,要丰富美育课程,为青少年儿童创设全方位感知美、欣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环境和舞台,让校园里的每门课、每面墙、每次活动都成为学生感知艺术的催化剂,从小埋下美的种子;另一方面,要创新美育方法,推动青少年儿童美育回归情感体验、回归真实生活,以多种形式支持他们在感知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滋养生命成长,涵养“美丽心灵”。

  “还要拓宽美育路径,构建青少年儿童美育共同体。”该负责人表示,要推动家庭美育、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融会贯通、资源整合、联动共享,为美育教学、美育实践提供多主题、多场景、多形式的资源支持,让青少年儿童更加多维地发现美、感受美、拥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