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海绵”改造添新韵 城市更新焕生机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要闻

2025-04-04 08:26 来源: 芜湖新闻网
【字体:

  □记者 王磊 周文瀚

  十里江湾,临江桥风姿绰约地立于两江交汇之处,与古老的中江塔共同构成了芜湖地标性建筑。临江桥下穿通道,车辆往来不息,是我市主城区重要的交通节点。

  曾经每到汛期,临江桥北岸下穿通道就会出现严重积水,导致交通中断。更因下穿通道紧邻防洪墙,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2024年,我市通过“城市更新+海绵”的改造提升,彻底解决了这里的安全隐患和水环境治理问题,城市地标展露新颜。

  “我们排查发现,临江桥下穿周边存在雨污混接、外水截排不足、排区内末端泵站排水能力弱等问题,改造工程需要系统性统筹考虑。”镜湖区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局水环境科工作人员陈李兵告诉记者,临江桥区域位于市中心,区域内有文物保护单位,该局与施工方反复讨论,明确要以最小的改造,达到最好的效果,最终确定了以“截外水、收雨水、排涝水”为主的建设方案。

  因势利导的思路,在整个工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站在临江桥正下方,该负责人指着并不起眼的桥下水管告诉记者,施工方巧妙利用地形地势,把临江桥下穿西侧车行道和高架道路西侧半幅的径流,通过管道引入米市广场生物滞留带和景观水体中,进行滞蓄、净化。临江桥东侧,则通过新建雨水立管、排水横沟、雨水管,将东半幅桥面、长江中路辅道及华盛小区等“高处来水”引导进入周边道路雨水管线,减少外水汇入,实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为了涝污共治,全面整改周边区域雨污混接问题,并同步实施陡门巷泵站扩建工程,将抽排能力由2.4m^3/s提升至6.2m^3/s,确保片区排水顺畅。

  如果说以上建设都是藏身于地下的“里子”工程,那么,临江桥北端米市广场的改造,则是一次华丽转身。改造后的米市广场不仅最大限度承载了蓄水、净化功能,还成为两江交汇处一道美丽的城市景观。

  记者一行从长江中路辅道来到芜湖米市的雕塑,沿着台阶逐级而上,走到中江塔下。阳春三月,米市公园绿植茂密,一步一景,樱花开得正艳,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打卡。公园景观水系则随着台阶逐级从高向低流,最终汇入新修建的滞蓄型植草沟,经调蓄净化后汇入城市管网。

  在新建的约250米长的滞蓄型植草沟,记者还发现了一个很有创新设计的双阶溢流口,在水位较浅时水可以从管壁孔洞汇入管网,水位过高时,水可以从更大口径的管口汇入管网,达到源头削峰的效果。植草沟内水草丰茂,本身也成为米市广场的一道风景线。

  与改造工程同步,下穿的长江中路辅道重新铺设了透水沥青,原排水系统可重复使用的部分继续留用,体现了城市更新的节约、集约导向。如今,临江桥下穿泵站的汇水范围由9555㎡缩小到2172㎡,通过海绵理念系统解决了临江桥下穿积水问题,区域内涝防治达到30年一遇的标准。2024年汛期,该区域再没有出现积水现象,有效保障了周边市民的出行安全。

  海绵化改造,成为芜湖城市更新的一大亮点,不少老城区原本的堵点、痛点由此焕发新生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海绵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落地实施,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生态红利。”市排水管理服务中心信技科科长任自强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