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机轰鸣声中,危房、违建和无功能建筑被夷为平地,即将复绿复垦;近万名干群分散在城乡各个点位义务植树,为山地增添“绿富美”;村民在“板凳会”上形成共识,自主筹资筹劳共建美丽村庄……3月以来,一场覆盖全域、为期两年的“宜居桐城”行动启幕。
近年来,该市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为补足乡村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等方面的短板,桐城市今年启动实施“宜居桐城”行动,按照“一户一景”“一村一韵”思路,统筹“产村人”要素,提升“居业游”品质,聚力实现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乡土风貌全面提升、“建管护”机制长效建立。
全员参与,促进城乡“向美而行”。该市出台“宜居桐城”行动实施方案、评价办法和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方案,确定聚力攻坚、全民共建的行动指南;成立工作专班,实行市级领导、市直单位、镇(街)机关单位、村(居)党员干部包村联户机制,推动“宜居桐城”行动到户到人,目前,全市27名市级领导、162家市直单位、15个镇(街)的机关单位已“一对一”包保全市204个村(居);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构建“市级补助、镇街补贴、群众自筹、能人捐赠、涉农项目资金和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参与”的多元化、可持续投入机制,合力促进城乡“向美而行”。
全面攻坚,实现城乡“美美与共”。行动中,该市聚焦“脏乱差”整治空白点、“危违废”房屋建筑、村庄公共区域“杂污闲”和公共设施“缺损旧”等问题,进行“大整治”,着力提升群众房前屋后环境;以“垃圾日产日清、水体清洁水系畅通、公共设施完整好用、公共环境赏心悦目”为标准,提升城乡公共区域环境和公共设施管护能力;对城区、城郊、乡村实行差异化整治,从“清脏治乱”向“扮美显美”拓展,真正实现“城有品位、镇当城建、村要自然”,全力打造“时时净、处处美”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美美与共”。
全域提升,彰显城乡“发展特色”。该市坚持在“精”字上做文章,在城市社区突出精细化,落实微改造、精提升,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在农村强调乡土化,利用乡土文化、地域风情、自然人文景观,打造“一村一景”“一户一韵”。坚持在“特”字上下功夫,城区以六尺巷等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城郊以“市区四门”建设为重点,乡村以集镇和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和美乡村建设精品示范村为支撑,把9个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打造成9个“景区”,把“市区四门”建成宜居宜业和美桐城的“璀璨明珠”。坚持在“融”字上增动能,结合乡村产业振兴,组织群众集约利用“四旁”空地和自留山、自留地发展“五小园”、栽种“摇钱树”,实现增绿又增收;依托自然山水、美丽田园生态本底,加大重点镇村旅游基础设施、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田园采摘、农耕文化体验等新业态,以农文旅融合带动就业创业、强村富民;结合“美丽庭院”“最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方式、践行文明风尚,培育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结合乡村治理提优,深化“乡亲乡建”行动,融合自治、德治、法治,在城乡形成“自家事自己干、村庄事大家干”和“桐城是我家、美丽靠大家”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实现“产村人”共荣、“居业游”共进,把桐城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通讯员 杨璨 孙炳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