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山素有“海门第一关”,“长江天柱”,“江上蓬莱”之美称。除了天然景观,小孤山风景区还留下不少摩崖石刻。因年代久远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石刻、碑刻等风化损坏严重。2024年下半年,相关部门启动小孤山摩崖石刻及碑刻匾额修缮工程。4月10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此次修缮工作已接近尾声,5月份将竣工验收。
小孤山摩崖石刻及碑刻匾额历史悠久,秦始皇东巡,勒“中流砥柱”于小孤山石上。盛唐时期小孤山的名字正式见于诗人笔端。在小孤山山门西南麓及山腰山顶诸崖石和建筑物上,现尚存石刻有元代俞瀚题书“海门第一关”和“启秀寺”,明嘉靖敕建的御诗碑,叶梦熊“登小孤山”题诗,清乾隆帝篆书“灵昭江屿”和刘韦发草书“云香水翠”,彭玉麟题书的“江上峰青曲终人见”。还有唐代顾况、卢仝,后梁释定法,元代傅若金,明代刘伯温等人诗文,均系清代所刻,这些石刻,书法苍劲遒秀,各有风骨,真实地记录了小孤山秀丽的风光和人物活动历史。
小孤山景区管理处副主任唐东奇介绍,小孤山石刻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由于石刻与匾额多处于露天、半露天的野外环境中,在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风化、损坏,甚至产生开裂、表层剥落等问题,如不及时修缮并加以保护,若干年后,这些石刻文物或将不复存在。为此,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文保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去年下半年,管理处启动小孤山摩崖石刻及碑刻匾额的修缮工作,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恢复石刻文物原有的风貌和质感。
记者了解到,本次摩崖石刻及碑刻匾额的修缮,以物理方法为主,化学方法为辅,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尽量不改变文物周边环境风貌。同时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文物保护修复的针对性,和修缮完成后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据悉,本次保护性修缮工程对小孤山区域内的14处摩崖石刻及碑刻匾额文物本体进行了表面清洗、裂隙修复加固、表层加固防护及填色保护处理,文物本体保护总面积约为54平方米。此次修缮,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理念,结合文物保存状况开展保护工作,相关文物在型、式、色彩、质感特征上与原文物保持一致,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的原始风貌和艺术特质。
唐东奇介绍,保护修复过程中,严格履行保护修复方案,能够小修解决的问题不作大修处理,不扩大保护修复范围;修复使用的材料遵循可逆性原则,合理和慎用化学试剂;对文物实行最小干预,防止产生保护性破坏。修缮工作完成后,修复部分与本体视觉效果上将达到整体协调,最大限度的确保恢复文物的完整性。(全媒体记者 卢向波 通讯员 陈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