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樱桃园游玩。
日前,走进仁和区前进镇高峰村的百香果种植基地,藤蔓缠绕的果架下,村民正忙着铺设滴灌管道。这个海拔1600—2700米的高寒山村,通过发展特色小水果产业,走出了一条“果园生金、农旅富民”的振兴新路。
破题:高山种出“黄金果”
高峰村年均气温18℃,属高寒山区,前些年,一直靠种植樱桃、油桃、核桃等作物增收。
面对高海拔、低气温的自然条件,近年来,村集体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调整,20余亩黄金百香果基地落地建设,成为村里新的“明星”产业。“我们考察发现百香果市场前景好,而且适合本地气候土壤,年初由村集体流转村民土地,再通过村集体将土地统一租赁给企业。”高峰村党支部书记褚文华介绍。
同时,村里还在不同海拔区域试种草莓、李子等特色小水果,计划由村集体先行示范,再推广到村民种植,打造高山“四季果篮”。
转型:果园变身“打卡地”
漫步基地,弧形果架勾勒出别致景观。黄金百香果属一年生藤蔓植物,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盛果期藤蔓可顺着支架,形成一片美丽的“绿色长廊”。
“这里海拔高,空气好,离市区又近,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基地负责人龚成博表示,打算在基地附近开发系列旅游项目,游客可以观光旅游、采摘体验。
今年村里桃花盛开期间,吸引了大量游客赏花打卡。为丰富游客体验,村里谋划布局礼品经济和采摘经济。游客不仅可以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还能亲手采摘新鲜水果,品尝农家美食。
富民:家门口端上“就业碗”
产业的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我家两个人在基地工作,每个月有一万多元的收入。家里养了羊和鸡等家畜,以前想出去打工都不方便,现在既能照顾家,又能赚钱,生活越来越有盼头。”村民陆绍富每天将家中的羊赶到山上吃草,便来到基地干活,家庭工作两不误。
除了固定工作岗位,村里的果园在播种季和采摘季还会雇用大量短期工,优先考虑脱贫户。“短期用工一年能让一家人增收2万元以上,实实在在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褚文华说。
如今,从黄金百香果到高山草莓、晚熟李子,特色种植成效越来越显著。随着农旅融合渐入佳境,这个曾经“靠天吃饭”的高寒山村,正绘就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杨懿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媛 文/图)
审核: 吴禹涵 责任编辑: 伍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