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委书记马明龙发表署名文章《丹阳有“镜”界》,讲述了丹阳历经五十余载,成为“世界眼镜之都”背后的“至诚至精、创新图强”。文章一经推出即成“爆款”,引发各界共鸣。
“马明龙书记的深情推介彰显了丹阳眼镜产业非凡的魅力,近悦远来的优良生态让客商们纷至沓来,让丹阳眼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这一切离不开丹阳全力打造‘丹舒心’服务品牌,做优区域营商环境软支撑的巨大贡献。”丹阳市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陈军表示,为进一步帮助眼镜产业快速发展,丹阳连续多年出台品牌服务方案。着力提升眼镜企业、个体工商户开办便利度,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举办眼镜行业专场招聘活动,全面支持企业稳岗就业,为眼视光学专业紧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全力引导各金融机构为眼镜行业提供低息、长期贷款服务和金融产品支持,支持相关企业产品出海、外贸跨境电商等高质量发展。“2025年,丹阳市经发局将持续开展‘惠企丹当’眼镜行业商会和眼镜产业重点规上企业大走访活动,帮助广大眼镜企业稳预期、添动能,破解经营主体的各类急难愁盼问题,助力企业发展行稳致远,进一步擦亮金字招牌。”
丹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丹阳有“镜”界》写道“丹阳眼镜每一次创新,都是在对焦时代的景深”,这既是对丹阳眼镜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开展一项项革新的生动阐述,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殷切期望。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紧扣“两个强市”的战略要求,进一步促进眼镜产业链激活力、提优势、强动能。一是质量强市方面,对眼镜产业中的龙头优势企业进行质量提升重点培育,力争在眼镜产业的省级质量荣誉方面再获新突破;加强小微企业质量提升行动,通过“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质量专家企业行”等方式,激发企业提质增效的内生动力。二是知识产权强市方面,利用好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加大眼镜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让创新的种子在优质的土壤里不断萌芽;通过“丹阳眼镜”省级知识产权区域品牌项目,带动丹阳眼镜创新水平整体提升,让活力新芽绽放出累累硕果。 (下转2版)
(上接1版)
丹阳市眼镜商会秘书长袁红锦表示,丹阳市眼镜商会定以“全产业链升级”为核心,聚焦技术突破与标准制定、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升级、品牌塑造与生态融合,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产业动能,助力丹阳从“全球最大镜片生产基地”迈向“世界眼镜创新策源地”。
“文章中‘丹阳人研究镜片,是为了让更多人不依赖眼镜’,这句话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丹阳市眼视光研究学会秘书长朱建强表示,近年来,丹阳企业依托政策红利,将传统镜片从“矫正工具”升级为“视力干预系统”。要实现“让更多人不依赖眼镜”的愿景,还需要在技术破壁和价值链提升方面下功夫。“丹阳眼镜大显身手正当时,希望丹阳生产的每一副眼镜,都是在为大众视力健康保驾护航!”
“历经50余年的发展演化,丹阳眼镜已然实现了从生产型集群到创新型集群,再到产业创新集群的迭代和蜕变,凸显新发展格局下产业空间布局更优、产业配套系统更全、产业创新氛围更浓的典型产业集群特征。”江苏大学财经学院院长、江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胡绪华认为,未来丹阳眼镜集群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第一,顺应数字时代发展需求,形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公地,发挥市场先行优势,力促眼镜产业向智能穿戴设备渗透,服务元宇宙产业发展。第二,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任务要求,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创新高地,发挥区位优势,加强高校、研发机构、专业创新平台合作,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机制,服务转化眼镜产业。第三,立足经济发展中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性诉求,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安全阵地,发挥集群的产业组织优势,将眼镜产业深度嵌入地方经济系统,在全球市场竞争中铸就搬不走、拆不散、打不败的产业竞争力。(记者 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