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世宁 王俊
在长江芜湖段45米深的江底,一场与地质的重量级对话即将划上圆满句点。
历经5年建设,“八百里皖江第一隧”——芜湖龙湾长江隧道双线贯通,机电设备安装和装饰装修进入尾声,标志着这项攻克十余类复杂地层的超级工程进入通车倒计时。近日,记者实地探访施工现场,记录建设者们的奋战身影。
与复杂地层较量的1200多天
和煦的江风掠过风塔,形似“小蛮腰”的流线型钢结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两座高高耸立即将竣工的建筑,不仅是隧道的“呼吸系统”,更是建设者攻克“长江地质博物馆”的见证。
“盾构机每前进1米都是智力与耐力的较量。”中铁十四局芜湖龙湾长江隧道盾构工区总工程师杨民强说,隧道盾构段全长3958米,需穿越泥质粉砂岩、石英砂岩、断层破碎带及可燃气体层等复合地层,被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称为“长江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隧道”。
工程最大挑战在于盾构段需连续穿越1800米长江基岩,其中700米属于罕见的“上软下硬高粘复合地层”,岩层硬度高达113.4兆帕,相当于在钢板上雕刻隧道。
在杨民强的工程日志里,记录着一组震撼数据:盾构历经1226天攻坚,3800余次带压进仓清理泥饼、4600余把特制刀具的更替、1800余次高压环境作业。建设者自主研发的刀具寿命延长4倍,破碎带掌子面稳定技术让盾构机以每分钟2毫米的精度穿越。技术团队曾在盾构机尾部搭设临时床铺,24小时轮班监控设备参数。
大家依然清晰地记得,当两座盾构机“皖江奋斗号”“皖江复兴号”先后完成穿江之旅、破壁而出时,监控室里爆发的欢呼声穿透了长江波涛。
隧道建设中,技术创新贯穿建设全程。面对600米可燃气体层,项目团队安装智能监测系统并超前施工164个泄压孔,将甲烷浓度控制在安全阈值内。环保方面,超400万立方米工程废浆经新型工艺处理,分离出的循环水用于工地降尘、制调浆。据统计,建设过程中召开38次专家论证会,形成“带压进仓+刀具改造”等30余项专利技术,提升刀盘开口率,为世界盾构隧道贡献了中国方案。
从江底到云端的城市脉动
如今,隧道内部机电安装与装饰工程已接近尾声,收费站建设有条不紊,预计2025年7月建成具备通车条件。届时,两岸40分钟车程将缩短至5分钟,为长三角一体化注入新动能。
“第一阶段整体隧道机电安装整体完成80%,第二阶段将继续开展江南工作井剩余机电安装,江北风塔机电安装和装饰装修,收费站的土建和收费设施安装,设备单体调试、联调联试等工作。”电气化工区项目总工程师谭详雷告诉记者,该工区300余名建设者“五一”期间全员在岗,锚定目标确保隧道如期建成。谭详雷已经连续几个假期驻守工地,手机视频里女儿问他,“爸爸挖的隧道能通到咱家吗?”他笑道:“这条隧道建好后能让好多爸爸每天早早回家。”
龙湾长江隧道起点所在的江北新区,处处活跃着建设者身影。由安徽建工旗下核心子公司建工路港集团承建的楚江大道项目进展顺利,西段(西湾路—江北西路)完成进度超60%,计划年内建成通车。技术负责人谢计东介绍,作为长江三桥下桥后的主要通道,楚江大道东段已建成通车,待西段和中段完工后,预计2026年年中全线贯通。“届时将通过吴越路串联起龙湾长江隧道和一众高新技术企业,为城市跨江发展增添新活力。”
江面之下,龙湾长江隧道内焊花飞溅,建设者为安徽首条长江隧道通车做最后冲刺;云端之上,芜宣机场全货机轰鸣升空,飞向大阪、河内;大江奔涌,三座长江大桥如长虹卧波,芜湖港的龙门吊昼夜不息,将集装箱送上远洋货轮;铁脉蜿蜒,高铁公交化开行、芜湖国际陆港(塔桥多式联运基地)开通运营……芜湖,正以劳动者的汗水为墨,在“空铁水公”立体交通网络中,书写“枢纽之城”的豪迈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