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潮涌处,民生暖意浓。近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我市“联动‘小网格’服务‘大救助’,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被确定为“2023-2024年度全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2023年,省民政厅以改革攻坚为引领,在全省组织开展了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活动。我市积极探索联动“小网格”服务“大救助”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工作机制创新实践,将社会救助融入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创新协同架构、发挥功能优势、完善运行机制,塑造救助精准发现新范式,构建多元救助服务新路径,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创新协同架构
搭建“网格+救助”联动新机制
与市委政法委联合出台《关于依托网格化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的意见》,将社会救助相关事项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事项清单,变“单兵作战”为“部门联动”。民政部门与同级网格化管理部门做好对接,打破部门之间信息壁垒,科学分类处置网格内收集的救助信息,并同步传递至医保、教育、住建、人社等多部门,推动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整体化、协同化。
细化社会救助网格基本单元,织密全域覆盖的社会救助“一张网”,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划分网格3449个,其中城市网格1185个,农村网格2264个。每个网格至少配备一名网格员,全市共配备专职网格员3481人,配备兼职网格员1万余名,形成“专职”联动“兼职”模式,构建“专职网格员全面覆盖、兼职网格员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队伍,联动关注所辖网格内群众救助服务需求。通过“镇江市网格化治理”平台,将1.97万名低收入人口信息纳入平台管理并匹配到相应网格,由网格员开展重点走访和监测。
发挥功能优势
塑造救助精准发现新范式
依托网格化建立“发现报告-分析研判-跟踪办理-办结回访”的救助网格闭环运行机制,“早”发现,“快”运转,重“实”效,将遇困群众走访摸排、救助对象巡访探视和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申办等社会救助事项融入网格管理,变“被动发现”为“主动关爱”。
充分发挥网格员“前哨”作用,通过日常走访,重点收集低保对象、困难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及遭遇重大突发事件的家庭(个人)信息,形成重点对象名单,定期排查,动态跟踪,做到早发现、早报告。网格员将发现的困难群众问题线索,“线下”向村(社区)、镇(街道)上报,镇(街道)对困难群众问题线索进行分析研判,及时组织人员实地走访,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纳入社会救助申请确认程序;“线上”网格员随时通过“智慧网格”APP采集上传信息,网格管理部门进行分流转办。针对申请能力不足、对申请流程不知晓的特殊困难群体,尤其是高龄老人、残疾人等群体,推行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事项申请帮办代办服务,把服务送到困难群众家门口。
截至2024年底,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已累计摸排各类困难群体8.2万人次,将4119名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低保等保障范围,为1262名困难群众提供各类救助帮办代办服务,并对各辖区内未纳入救助范围但可能存在特殊困难的对象定期跟踪回访,有效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完善运行机制
构建多元救助服务新路径
建立全员培训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对全市网格员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培训,普及社会救助知识,提高网格员发现、识别困难群众的能力。“线上”将社会救助政策学习课件上传至“镇江市网格学院”平台,为网格员提供全天候学习机会;“线下”组织开展网格员社会救助知识培训班,增强其救助业务能力。截至2024年底,共组织市、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培训159场次,参训网格员达5699余人次。
建立鼓励激励机制,将专职网格员统筹纳入社区干部管理;有条件的地区视工作量每月给予200元-300元不等的工作补贴,有效调动网格员参与救助工作的积极性。
建立综合帮扶机制,对收集到的困难群众问题线索进行分析研判,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纳入社会救助申请确认程序。通过项目发布、公益创投、资源链接等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满足困难群体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依托全市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开展需求评估47107人次,策划实施服务类救助项目50余个,涵盖风险防范、照料服务、生活服务、心理疏导等多个领域,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救助需求。(记者 朱秋霞 通讯员 曹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