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正式宣布灭绝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舟山

2022-07-22 12:56 来源: 舟山网
【字体:


  今天(7月22日)话题 #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引热议
  ↓ ↓ ↓


  7月21日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 宣布白鲟灭绝 长江鲟野外灭绝
  网友纷纷表示痛心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最新发布 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 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灭绝裸腹鲟多瑙河种群(A. nudiventris Aral Sea subpopulation)灭绝
  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等级IUCN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不断加剧,鲟鱼自然种群急剧衰退,濒临灭绝,被称为“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
  在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 野生鱼子酱和鱼肉的非法贸易带来了非法捕捞,水坝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根据物种数目的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等规则分类,最高级别是“灭绝”,然后依次是“野外灭绝”,“极危”,“濒危”和“易危”等。此次被提级的三种亚洲鲟鱼包括白鲟、长江鲟和西伯利亚鲟自然种群,前两种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种。中华鲟仍维持“极危”等级。
  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表示,“白鲟灭绝和长江鲟野外灭绝,给我们敲响警钟,长江旗舰物种保护任重道远。”危起伟说,长江中华鲟也已连续5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野外生存状况堪忧。他表示,比白鲟幸运的是,长江鲟和中华鲟已实现人工保种,但要实现自然种群的恢复需要更大的努力。
  今年5月,在危起伟等人的发起下,武汉中华鲟保护中心成立。值得期待的是,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行,中华鲟等长江旗舰物种的命运有望迎来新的转折。
  上一次发现长江白鲟
  是2003年大年初一2019年12月,危起伟和其学生张辉博士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白鲟体型硕大,可达七八米长,有“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俗话说,“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白鲟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危起伟在宜昌江边拍到的受伤白鲟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此前,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和长江水中精灵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危起伟,第一次看见长江白鲟是1984年,是葛洲坝下的一尾死亡白鲟。 “白鲟个体大,非常难养活。”1984年至1993年间,他救护过4尾被困的白鲟,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长江。 白鲟1993年或已功能性灭绝2019年9月中旬,围绕长江白鲟等欧亚十几种鲟鱼物种的濒危评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组连开3天会。危起伟和张辉参会。此前,IUCN及国外专家曾几次认为应宣布白鲟灭绝,危起伟一直不同意。但这一次,危起伟接受了白鲟灭绝的评估结果。在多年监测无果的情况下,近两年来,他和团队开始按IUCN评估模型研究白鲟现状,得出的结论是:白鲟可能已于2005年至2010年间灭绝,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灭绝,即自然种群无法进行繁殖活动。白鲟灭绝的结论,主要基于现场调查和白鲟误捕记录的理论推导。2017年至2021年,农业农村部支持开展“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调查”专项工作,在全流域布置65个调查站位,20余家单位参加,在2017年至2019年的野外调查工作中未发现白鲟。理论推导,则主要基于从80多篇文献资料收集而来的、1981年至2003年间共210尾白鲟误捕记录,反推得出灭绝可能性。IUCN如何定义一个物种的灭绝?“通俗地讲, 如果一个物种已没有自然繁殖,又过了这个物种寿命的时间期限,期间也没有发现任何个体,即可认定该物种灭绝。”危起伟说,白鲟的产卵场在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1991年以后却再未发现白鲟自然繁殖。1993年以前,每隔一两年都有白鲟被误捕的记录,但此后很长时间没有发现。
  人工养殖白鲟最长只活了29天
  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显示,自2003年以来,已连续16年未发现白鲟活体。
  “作为长江旗舰物种,白鲟的灭绝,折射出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状态。”危起伟说,白鲟是江海洄游鱼类,在长江上游繁殖,葛洲坝的修建,阻隔了白鲟的繁殖通道。另外,航运、捕捞、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增多,特别是长江鱼类的减少,已无法支撑体型硕大白鲟的生存。
  “白鲟目前没有长期养活的案例,也没有人工养殖的留存下来。”危起伟说,他养活过的最长存活期为29天,是2002年南京江段救助的一尾白鲟。
  白鲟为何无法实现人工繁殖?危起伟解释:一是当时交通条件不便,接到渔民误捕信息后赶到现场,白鲟多已奄奄一息;二是当时科研条件有限,养殖白鲟需要近20米直径的池子,而且对水体要求很高,需要足够的氧气供应。
  “等我们有能力去了解和帮助它时,它却再没有出现了。”危起伟遗憾地说。
  它们曾与恐龙同时代生活
  鲟鱼族群是进化树上的独特单元。大熊猫祖先始熊猫化⽯的地质年代才800万年,鲟鱼化石则可追溯到中生代三叠纪,也就是说它们曾与恐龙同时代⽣活,是真正的“水中活化石”。
  现存鲟形目鱼类多数形体硕大,曾经的“世界最大淡水鱼”白鲟最长可达7.5米,中华鲟体长可达4米。鲟鱼大部分是“溯河产卵洄游型”,分布于北半球的大江大河和近岸浅海地带较广阔的水面。作为海洋与河流信息和物质交流的重要纽带,它们成为生态状况的指示性物种,也是衡量北半球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可靠指标。
  中华鲟怎么样了?
  长江旗舰物种中华鲟,近年来种群数量也在持续衰退,1988年就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人工繁殖及放流一直是中华鲟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截至去年,包括中华鲟研究所在内的多个机构, 30多年来共放流中华鲟700万尾以上。
  然而研究人员表示,珍稀特有物种的恢复十分艰难,他们仍在与时间赛跑,尽量缓解野生资源衰减对中华鲟种群繁衍的不利影响。
  “目前,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连同配套建设的中华鲟精子和组织细胞储存库运行日趋良好。 可以基本确保中华鲟不走白鳍豚灭绝的老路,物种永远延续。”中华鲟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李志远说。
  来 源 :浙江新闻(zjnewsapp)综合自科技日报、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新华社、中国新闻网、极目新闻、网友评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公 益 广 告


  热 点 阅 读
  这 是 什 么 螃 蟹 ? 你 们 见 过 吗 ? 全 身 长 满 独 特 花 纹 !
  舟 山 调 整 退 休 人 员 基 本 养 老 金 本 月 底 前 发 放 到 位
  舟 山 一 学 子 被 录 取 了 ! 快 来 围 观 西 湖 大 学 的 录 取 通 知 书 !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