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精武”借市集归来, “鸭脖街”将变身

新闻中心 > 长江中游城市群 > 轮播图

2023-09-29 11:4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9月28日,首届“精武文化节”启动,拉开江汉“精武”回归的序幕,昔日闻名全国的“鸭脖街”即将变身“文商居融合街区”。

  “精武鸭脖”借市集归来

  居民兑换鸭脖。见习记者陈星雨 摄

  时隔10年,精武路上再见鸭脖。

  精武文化节市集上,靠近精武路侧的第一家便是鸭脖摊位,一盒盒的鸭脖把桌面占得满满当当。

  撕开包装,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拿起一块啃食,口感油润,口味香辣,让人欲罢不能。

  在附近咖啡店工作的朱浩是精武鸭脖的“头号粉丝”。4年前,朱浩和朋友来汉游玩,出武汉站的第一眼,就看见了“精武鸭脖”的门店。

  一年前,朱浩来到精武路附近工作,却发现鸭脖店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多。

  今日“精武鸭脖”借市集回归,朱浩早早地拿着抢到的券去兑换了一份。新华街道关负责人介绍,未来,“鸭脖街”将不定期重现的昔日光景。

  “鸭脖得回精武路,这里是根”

  老居民拿着老物件带孩子们追寻老记忆。见习记者陈星雨 摄

  当日市集上用于兑换的“10000根精武鸭脖”都出自“王松林精武第一家”。多年前,《生活秀》主角卖的鸭脖就出自这一品牌。正是那部小说与同名电影将“精武鸭脖”推向全国。

  “王松林精武第一家”的创始人之一——刘春华清晰记得多年前卖鸭脖的情景。

  20世纪90年代,刘春华和丈夫王松林在精武路上卖中草药卤鸭脖。

  2000年前后,“精武鸭脖”到达鼎盛时期,越来越多的鸭脖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最热闹的时候,精武路上有60多家鸭脖店。街道两边的摊位上,成百上千根红光油亮的鸭脖子香飘四溢。

  2010年,精武片区整体改造启动,鸭脖店不约而同搬到对街扎堆,积蓄力量。

  刘春华和王松林先后到美国和深圳开设店铺,拓展市场。

  对于武汉这个“起点”,刘春华有着新的想法,她说:“我们会在武汉设立一个无菌工厂,大规模启用机器人。”

  同时,她准备启用精武路上备置的几间门面,“鸭脖得回精武路,这里是根”。

  商居融合街区正式启幕

  居民参观精武文化展馆。见习记者陈星雨 摄

  回归精武的不仅仅是鸭脖,还有整整一代人的回忆。

  28日,“精武老物件”征集活动结束。首届“精武文化节”上,十余个老物件集体亮相。老粮票、油票以及泛黄的报纸和图册都在向人们展示着时代的痕迹。

  居民们围坐在81岁的老居民蔡泽民周围,过去的历史在他的讲述下一点一点地呈现在眼前。

  在他们身后,一栋高楼,正在做最后的封顶。

  城市更新十多年,昔日精武路已脱胎换骨:片区周边商圈汇聚,西侧毗邻武广商圈,北向衔接西北湖商圈,南部距江汉路步行街区仅一公里。片区内有3个社区,在此居住和工作的人有近2万,汇聚国金天地、南国购物中心等多个商业体以及6栋高端商务楼宇。

  精武文化节结束后,老物件将集体进驻新的“精武文化展馆”。

  鹅舍书店阅读空间。见习记者陈星雨 摄

  与“精武文化展馆”相距不远的“鹅舍”是精武片另一新文化空间。

  “鹅舍”相关负责人毛恒谊希望这个文化空间能成为一个“试验场”,为周边社区的居民、楼宇内的工作者提供文化艺术等精神层面的连接。

  此时,精武片区内,国金天地、光大永明等片区的楼宇、商圈、企业等公共空间成为共享阵地,阵地网络资源共享、错时使用,居民、商户、企业成为街区共同的“主理人”。

  新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精武片”将打造“文商居融合示范街区”。以文兴商、以文乐居、商居融合:以“精武”文化为内核,引动多元载体与链接,加快街区商业、商务楼宇与社区的深度融合。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陈星雨 通讯员周弘 刘梓亚 刘媛)

  【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