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以人民城市理念为引领,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城中村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畅通“微循环”等系统性工程,推动城市功能品质全面提升。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实现人居环境的美丽蝶变。
城中村蝶变解锁幸福密码
园林绿化错落有致,车辆停放整齐有序……走进青山湖区湖坊镇石泉村,眼前景象令人惊喜。据了解,湖坊镇石泉村有1300余年历史,房屋135栋,居民5260人,以前整体环境较差,基础设施欠缺。青山湖区通过实施一系列整治提升,打造了文泉艺术公园等城市更新优秀案例。整治提升后的石泉村知名度大幅提高,吸引了众多汉服、民宿企业入驻,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湖坊镇石泉村的华丽转身是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的一个缩影。为实现从“城中村”到“城中景”,我市在全面摸清全市城中村现状基础上,编制了《南昌市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内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明确了城中村改造具体方式。2024年,全市共启动2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改造19066户,安置房开工14145套。
按照先谋后动、动则必快、动则必成的要求,我市从“拆除新建、拆整结合、整治提升”三个方面,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以南昌高新区阳门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为例,该项目通过拆除新建、拆整结合等多种方式,规划建设15栋高层住宅以及商业、幼儿园、邻里中心、健身场所等配套设施,将为征迁居民提供1460套住宅。同时,还将对沿线村落开展村域环境整治提升。为解决道路通行不畅、管网合流淤堵、配套老旧缺失、场地闲置杂乱等问题,阳门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施工方同步推进雨污管网优化、路网拓宽和便民设施增设,确保居民“搬得进、住得好”。
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会呼吸”
在南昌高新区鱼尾洲公园,一场雨后,透水混凝土铺设的自行车道迅速恢复干爽,湿地中的挺水植物随风摇曳,雨水经层层净化后汇入艾溪湖。
“这里不仅是一座公园,更是城市的‘海绵体’,能调蓄82万立方米雨水,日净化水量达4万立方米。”南昌高新区城市建设管理局环境科工作人员张阳指着“水上森林”介绍,鱼尾洲公园之所以被称为“海绵”公园,主要是它具有调蓄、生态系统修复、水质净化等功能,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在鱼尾洲公园得到了充分体现。
据介绍,鱼尾洲公园通过实施横穿艾溪湖北路的顶管溢流井引水工程,实现了与艾溪湖水贯通,在雨洪时期可调蓄艾溪湖部分雨水流量,实现缓解部分城市内涝和净化地表雨水径流等功能,泄洪后也不会对公园造成较大的破坏和影响。
自2024年6月《南昌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我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立了“1+1+N+X”法规政策体系,确定以鱼目山片区和鱼尾洲片区为重点的三年示范期内“2+N”推进模式,并加快推进99个示范项目建设,着力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南昌经验”。截至2024年年底,我市累计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9.7亿元,已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约181.74平方公里。今年,我市再次成功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66亿元,专项用于推进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和实施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将推动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畅通“微循环” 铺就幸福路
走在南昌经开区馨薇路上,新建成的柏油路令人眼前一亮,道路平整敞亮,路面标志线清晰醒目,路边新栽种的树木整齐排列,来往的车辆不断。
据了解,南昌经开区馨薇路“畅通微循环”项目西起青岚大道、东至筠霁路,全长1.2公里,于去年10月正式通车。项目通车后,进一步加密了青岚大道、紫荆路、筠霁路的联系,完善了路网结构,为南北两侧金茂、旭辉小区的居民出行带来便利,给群众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
“道路打通后,这段路的车流人流明显增加了,进出我们商铺的顾客也多了起来,生意越来越好啦!”谈及通车后带来的变化,在附近经营商铺的店主朱先生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无独有偶,曾经的青山湖区民营大道有一段345米长的道路建设未完工,如今焕然一新,变为市民心中的“舒心路”。改造后的道路宽敞畅通,不仅可直达豫章大桥,方便南昌县蒋巷镇与青山湖区居民的出行,还打破了城东临江片区通往沿江快速路的交通瓶颈,有利于青山湖区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
自2022年起,我市就部署开展“畅通微循环”攻坚专项行动,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交通健康指数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位居前列。2024年度我市计划实施的29条道路畅通项目,其中西湖区都司前街等23条道路畅通项目主路已达到通车条件,超额完成年度通车任务目标。
今年,我市印发了《2025年度南昌市畅通微循环道路攻坚行动推进计划》,纳入此次攻坚行动的25条畅通微循环道路建设项目中,有19条计划今年通车。针对前期手续办理、征地拆迁、管线迁改等关键环节,各县区(开发区、管理局)聚焦问题,攻坚克难,有序推进项目建设。项目完工后,将有效缩短周边群众通勤时间,改善周边商业环境,助力区域经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