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如何建成全国民营企业最佳栖息地?武汉准备这么干

新闻中心 > 长江中游城市群 > 武汉

2025-05-19 21:13 来源: 第一财经
【字体:

  《民营经济促进法》明天(5月20日)起正式施行,各地密集出台多重措施,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作为崛起中的中部中心城市,武汉既坐拥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又具备科教资源的创新禀赋,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舞台。

  近日,武汉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发布“民营经济政策20条”,其中第一条就鲜明提出要发展“根企业”,并从创新、人才、融资、梯次培育、市场、环境六个方面提出20条新举措,用10年时间培育一批领军型“根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将武汉建成民营企业最佳栖息地和全国民营经济发展新支点。

  2024年,武汉民营企业数量首次突破百万家,达到102.5万家,同比增长18.5%,数量位居副省级城市第四。民营企业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占比超过七成。工信部发布的2023年度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中,武汉位列副省级以上城市第9,连续3年实现进位。

  人才评价“不问出身问企业”

  所谓“根企业”是指具有源头创新能力、生态引领能力和长期成长性的企业,是深深扎根于武汉,与城市发展高度契合、共生共荣,双向奔赴的企业,是敢闯敢拼、向新而行,持续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企业。

  人才是根企业的关键,“民营经济政策20条”提出,将充分发挥武汉科教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盘活创新创业空间载体资源,因地制宜给予房租减免等各类优惠政策,完善就医、出行、教育等配套举措,让人才在武汉安心扎根发展,打造高校实验室、城市街区、产业赛道的创新闭环,并不定期发布人才引进的需求清单,强化创新资源配置。

  武汉东湖高新区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构建“链主引领+平台赋能+生态集聚”的产业创新街区模式,实现产业链“垂直整合”,让中小企业在龙头企业的辐射下快速成长。依托九峰山实验室,启动建设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创新街区,建设34万方高标准产业基地,预计未来5年集聚上下游企业超100家。依托CC、芯盟等龙头企业,启动建设存储器产业创新街区,每年至少引进10家企业,推动国产存储芯片产能提升30%。依托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龙头企业,启动建设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创新街区,力争2年以内孵化1~2个未来显示技术项目、引进10个智能终端项目。依托人福医药、药明康德等龙头企业,启动建设生命健康产业创新街区,每年至少1款Ⅰ类新药上市,力争光谷生物城综合实力挺进全国前五。

  “民营经济政策20条”从三个方面帮助民营企业引才聚才。创新提出人才评价“不问出身问企业”,对民营企业研发人才薪酬达到“武汉英才”计划标准的,优先纳入支持范围。建设人才服务数字化平台,落实人才服务“关键小事”。出台青年人才创业政策,对博士后、博士、硕士分别给予3年、2年、1年房租免缴,对大学生给予租金7折优惠,对外地来汉毕业生提供最长15天免费住宿。

  针对民营企业家,武汉还定期召开科技型民营企业“头雁”领军人才训练营,采取名家讲学、名企践学、名校访学、名师导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从政策解读、经济形势分析、前沿科技趋势、基金产业与市场分析、创新管理与组织赋能等维度,提升民营企业家政治素质、管理能力、综合修养,以创新沙龙、沙盘演练等形式开展深度交流和实战演练,激发企业家们深入思考,帮助其开阔思路,走好创新发展之路。

  “长跑思维”让创新之树结硕果

  创新是根企业的生命所在。“民营经济政策20条”持续加大产业政策供给,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聚生智能、低空经济、化合物半导体、生物医药、工业软件等新兴领域,以及未来新材料、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持续提高民营经济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引导民营企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近日,武汉安湃光电携全球首个8英寸薄膜铌酸锂专用产线成果——突破物理极限的3.2T光芯片,亮相美国OFC全球光通信展。在全球算力基建进入“万卡集群”时代,武汉安湃光电正在改写AI智算中心的游戏规则。因为即将量产的3.2T光芯片将引发三重变革:一是大模型训练周期有望缩短50%,二是3.2T芯片支持单用户10Tbps带宽(相当于同时传输500部4K电影),三是智算中心功耗将降低30%。

  安湃光电点亮创新之树的背后,离不开当地政府基金以“容亏60%”的胆识,为企业预留破茧成蝶的时间。2022年,安湃光电在武汉市江夏区创立,同年江夏区在湖北省率先设立区级政府投资基金。

  “江夏区用安湃芯研专项基金投资,助力企业加快研发制造和产品量产。”安湃光电CEO孙昊骋告诉第一财经,在建厂初期,江夏区快速帮企业找到了符合芯片生产线要求的厂房;在技术攻关期,地方政府又从“管理者”转型为“服务者”,无事不上门,有政策直接给;今年是公司芯片提升生产良率的关键期,江夏区政府又当起“红娘”,通过专业对接让我们快速物色到合适的研发合作伙伴,并享受到了政府给予的研发补贴。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用长周期主义对抗短期功利。据悉,江夏区出台实施《江夏区政府投资基金投资容错纠错实施细则(试行)》《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江夏区政府投资基金已累计参股设立26支子基金,总规模726.71亿元;基金直投项目达18个,投资规模达4.395亿元。同时,江夏区还兑现惠企奖补资金4.7亿元,重点支持工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与研发;协调税务部门减免退税6.3亿元,释放税费政策红利,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开放创新应用场景9个,新增市级孵化载体7家、创新园区10.5万平方米,依托大湾区科技创新武汉中心,打造江夏科创供应链平台,为2117家科技型企业建立数字画像。

  在武汉,1.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0%;34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民营企业占比79.3%;近几年,武汉在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共26家,其中25家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武汉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民营经济政策20条”明确支持民营企业“担纲”创新,逐年提升科技研发、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支持民营企业的比例,逐步达到70%。实施市级“科技副总”计划,每年服务200家以上中小民营企业。

  出台中小企业发展“种苗工程”,靶向支持幼苗层“陪跑”、青苗层“合伙”、壮苗层“出穗”,全面对标科创板的模式,培育未来 10 年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新型领军企业。

  金融助力把“好种子”留在身边

  金融是根企业的血液。截至2024年末,武汉民营企业贷款余额8204亿元,较2021年增加2375亿元,年均增速12.13%,远高于全市贷款平均增速;全年发生私募股权投资事件178 起,投资金额超170亿元,在私募基金活跃度前 25城市排行中居第8位。

  洪山区是全国三大科教智力密集区之一,汇聚了35所高等院校,拥有60余万在校大学生和55名“两院”院士,拥有国家级科创载体13个,在孵企业2200余家,产学研平台71个,孵化载体面积逾60万平方米。洪山区通过“降低政府引导基金返投比例至1倍”、鼓励设立“链主基金”、试点村集体资金直投等创新工具,激发社会资本活力,累计注册股权投资机构和创投基金143家,总注册规模610亿余元。

  同时,洪山区创新设立“先投后股”专项资金,把“好种子”留在身边,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瓶颈,就地、就近完成科技创新与主导产业的深入融合。首期规模2亿元,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征集了百余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首批支持13个项目,覆盖激光装备、AI维修等硬科技领域。并建立容错机制,允许国有资本对种子期项目投资损失率达80%,重点布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技术领域,为耐心资本注入强心剂。

  截至2024年底,洪山产业基金已累计核准子基金30支,总规模234.5亿元;累计签约子基金21支,总认缴规模159.48亿元;累计签约项目122个,总金额超1100亿元,外商直接投资逆势增长70.5%;累计实缴出资7.292亿元,撬动子基金实缴规模77.44亿元,实现10.62倍的放大效应。

  “民营经济政策20条”提到,武汉今年将重点推进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国家首批试点和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两项省级试点;通过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推动国资基金投早投小,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个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政府引导基金在天使基金、种子基金的出资比例最高达 50%;探索设立股权激励基金,将核心员工从“打工人”变成“创新合伙人”;支持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债券市场融资,在‌REITs和公司债上不断探索。

  针对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政府项目和场景“难进入”“难首试”问题,“民营经济政策20条”提出,政府采购要加大对“四首”即(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首轮次)等民营企业创新产品支持力度。推动数字化转型、产业链融通、人工智能等领域应用场景向民营企业开放,营造亲清政商关系,推动涉企问题高效闭环化解。

  过去十年,武汉民营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从“2024武汉民营企业100强”21.46亿元的入围门槛来看,与2015年首次发榜相比,提升了近6倍;民营制造业企业50强入围门槛为15.28亿元,比上年增长27.97%,是2018年首次发榜的3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武汉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的生力军。

  (来源:第一财经)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