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底线》里的法庭,演绎世间喜怒哀乐

新闻中心 > B首页 > 法治频道

2022-10-01 20:00 来源: 最高人民法院
【字体:






  精彩剧照
  作者:闫伟 杨阳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
  法治题材电视剧《底线》,通过对一系列社会民生案件的调解与审理,生动展现了基层法官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感人故事,既用艺术的方式诠释了新时代法治理念,又为法治题材剧创作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的法治精神根植于当代生活的广袤土壤与建设者鲜活的人生经历中。就题材类型而言,法治剧属于行业剧的范畴,但相对其他多数行业题材作品, 其政治性、思想性要求更高,创作难度也更大,不仅需要创作者深入了解我国的法治制度和体系,也要深刻洞察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民至上的鲜明立场。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
  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底线》较为深刻地阐释了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大逻辑”,那就是意涵丰富的人民性和情真意切的公仆心。该剧将男主角方远的身份设定为榕州市星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具有一定的新意和深意。立案庭对于人民群众来讲,是迈向法院大门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百姓的权益和法院的形象。
  剧中,面对“主播直播猝死案”“职场性骚扰案”“跨国离婚案”“明星虚假诉讼案”等诸多涉及新型社会矛盾的棘手案件以及形形色色的当事人,方远并不直奔开庭审判,而是不辞辛劳地争取将百姓的难事化解在基层、解决在一线, 将一位基层法官“执法为民”的价值追求倾注于一个个暖心故事中。这样的叙述方式,较为巧妙地平衡了法理与人情、力度与温度的关系,并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观众的共情与共鸣。有观众表示,通过观剧,感受到了当代法治的正义与美好,应该致敬每一位为法治事业默默耕耘的法官。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
  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
  行业剧要想诠释好人物的精神底色与职业信仰,不应拘泥于“小情小爱”,而要致力于展现“大情大义”。用立体饱满的人物塑造闪耀出理想与信仰之光的作品,其视野和格局往往更为宏阔高远。
  “《底线》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行业剧,而是一部折射整个中国司法改革进程的时代剧。在剧中,法官们通过办理案件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成长,同时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在法庭这个大舞台上依次登场,诉说着各自人生的喜怒哀乐。” 正是在主要人物精神内涵的开掘与呈现上,该剧实现了创作上的一些突破与超越。
  一方面
  该剧始终以案件为中心,较为敏锐地捕捉到法官及其所从事的法治工作本身所蕴藏的戏剧张力,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有些行业剧“戏不够、感情凑”的创作窠臼。剧中“一公一私”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但法官们的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并未“喧宾夺主”,角色的职业气质得到了较好的凸显。相应地,在诸多案件的彼此交织、环环相扣中,该剧的情节密度、叙事黏度以及叙述节奏均较为适恰, 尤其是庭审、调查、辩护等“硬核”戏份扣人心弦,让人物立在了故事中。
  另一方面
  该剧通过精心刻画周亦安、叶芯等年轻人物的成长线,向青年法官的精神世界深掘,同时也展现了法院工作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剧中,周亦安面临深层困惑时不禁发问:“就因为我一句话吗?法官的一句话这么重要吗?” 这样的困惑,曾令其在人生选择时面临撕裂和博弈。这种以人物与环境的对抗和人物本身的性格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和主题传达的方式,使得剧中青年法官的精神蜕变轨迹具有了人性真实和思辨色彩,也使该剧具备了真实感和说服力。
  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电视剧是直观的全息性艺术,创作者倾注多少心血、付出多少劳动,都直接反映在观众的观感之中。为了找准百姓关心的问题,《底线》的主创团队在筹备阶段调研走访了30余家法院,采访了200余位一线法院干警,收集了500余件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为了展现法治建设的时代风貌,剧组在近万平方米的影棚内进行了1比1搭景还原,实景拍摄共计230余处。这种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是作品最后呈现出较好艺术质感的保证。
  越是主题严肃的作品,越需要以真诚、巧妙、创新的方式进行表达。《底线》虽然在人物设计、叙事结构和表达技巧等方面,还有进一步的开拓空间,但仍不失为一部新时代背景下的法治题材佳作。
  来源:解放日报 作 者 :闫伟 杨阳 | 编辑 : 田甜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