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诊】孩子两三岁还说不清话?可能是听力障碍!
世界爱耳日
每年的3月3日被定为爱耳日,今年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也是第9个“世界爱耳日”。
听力障碍是新生儿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在正常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0.1% ~0.3%。在我国,7岁以下聋哑儿童约80万人,每年新增聋儿近3万。

0 1孩子不会说话也可能是听力障碍
有些孩子两三岁了还不会讲话,经常不搭理人,可看起来很健康只是有点迟钝,家长抱着侥幸的心理期待孩子哪一天“开窍”。殊不知很有可能是孩子的听力有障碍!
4~6个月是婴幼儿语言启蒙的重要阶 段,听障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声音刺激,将导致语言发育障碍,也会影响情感和智力的正常发育。 如今,听力筛查已经是卫健委规定的新生儿筛查项目之一。
0 2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就一定不是耳聋吗?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普及使得耳聋的确诊时间大为提前,但是也有不少遗传性耳聋的患者无法被新生儿听力筛查甄别。有些遗传性耳聋的患者,出生时仅表现为轻微听力下降,可以通过常规听力筛查,但后来可能会出现迟发性或渐进性听力下降,应该对他们加强随诊和临床观察,出现听力下降可以及时干预。
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度敏感的线粒体突变者,大部分也都能通过初步的听力筛查,但他们是药物性耳聋的高危潜在者,很有可能“一针致聋”,并通过母系遗传的方式向下一代传递。
0 3 婴幼儿听力损伤类型
婴幼儿的听力损伤也和成人一样,定位于外 耳、中耳,蜗内及蜗后,所以听损伤的性质也分为传导性,感音神经性和混合性耳聋。
婴幼儿听力损伤类型类型特点传导性病变在外耳或者中耳,声波传入内耳受到阻碍感音神经性病变常累及耳蜗,听神经或者听觉中枢,引起声音感觉和认知功能障碍。混合性兼具两者的特点
04新生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通常包括初筛和复筛。

4.1 新生儿听力初筛
宝宝刚出生的3~5天住院期间,医务人员会带着设备给熟睡中的宝宝塞上小耳塞,进行检查。这就是我们常见的新生儿听力初筛,简便快速,并且无创, 准确率大概在60 ~70% 。
4.2 新生儿听力复筛及诊断
未通过初筛的新生儿(需足月)需要 在出生42天进行复筛。听力损失高危儿,如新生儿重症监护室48小时及以上者,有儿童期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家族史者,耳廓及外耳道畸形,孕母宫内感染了巨细胞病毒、疱疹、毒浆体原虫等 也需要复筛。
婴幼儿由于听觉系统在发育,一般到两岁才可达到成人标准,所以在针对婴幼儿的听力筛查及诊断中我们需要慎重对待检查结果,并且灵活组合不同的检测手段。
另外,从出生到6个月的婴幼儿可以采用行为观察法,7月龄到2岁半可以进行视觉强化测试,2岁半到5岁可以进行游戏测听,5岁以上可以进行纯音听阈测试。
如果复筛依旧没有通过,则在6岁前每3~6个月需要随访并评估一次。如通过了筛查但伴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则需要6年内每年至少做1次诊断性听力学评估。
0 5 早发现,早干预

儿童的语言发育关键期在3岁以内,3岁后难以获得满意的语言发育。据美国国家婴幼儿听力中心统计,听力正常的婴幼儿在3岁时能掌握750个左右单词,而听障儿童从出生并确诊,后期进行干预后能在3岁时掌握500个左右单词,但如果是6月龄确诊则下降为300多个单词,如果到2岁才确诊那么3岁时能够掌握的单词就极其有限了 。
所以对于听损儿童后期康复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一般在6月龄左右考虑干预。根据听力损失的程度及年龄给听损儿童尽早使用助听器或者植入人工耳蜗。
早期干预双侧优于单侧,利于声源的定位,提高嘈杂环境中的言语识别率,使声音具有立体感等。所以即便是单侧听力损失的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在后期需要高度关注,密切随访。
0 6助听器及人工耳蜗
助听器

助听器依赖于残留的毛细胞,适用于听损较轻的婴幼儿。验配师需要基于孩子的听损程度,行为测听经验和助听器调试的准确能力来选择最佳的干预时机。
也有一些听损程度在轻度至中度的婴幼儿,在一岁内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听力存在好转的可能。这种孩子需要更多的行为言语刺激,需要2 ~4个月的观察。 而对于大多数重度至极重度听损的孩子,早到4月龄就可以开始佩戴助听器,越早的声音信息刺激能越早形成对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交流。
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是目前运用最成功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它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电信号,再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提高和重建听觉功能。
人工耳蜗针对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植入年龄一般在语前聋12个月至5岁,语后聋年龄不限。先天性重度或极重度听损婴幼儿最好尽早植入人工耳蜗。
“爱耳日”义诊
时间:3月4日上午9点~11点
地点:同济医院主院区第三门诊(9号楼9楼)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义诊专家:冰丹 副教授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将入驻同济儿童医院!
( 文中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编辑丨常宇
策划丨蔡雄、蔡敏







每年的3月3日被定为爱耳日,今年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也是第9个“世界爱耳日”。
听力障碍是新生儿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在正常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0.1% ~0.3%。在我国,7岁以下聋哑儿童约80万人,每年新增聋儿近3万。

0 1孩子不会说话也可能是听力障碍
有些孩子两三岁了还不会讲话,经常不搭理人,可看起来很健康只是有点迟钝,家长抱着侥幸的心理期待孩子哪一天“开窍”。殊不知很有可能是孩子的听力有障碍!
4~6个月是婴幼儿语言启蒙的重要阶 段,听障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声音刺激,将导致语言发育障碍,也会影响情感和智力的正常发育。 如今,听力筛查已经是卫健委规定的新生儿筛查项目之一。
0 2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就一定不是耳聋吗?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普及使得耳聋的确诊时间大为提前,但是也有不少遗传性耳聋的患者无法被新生儿听力筛查甄别。有些遗传性耳聋的患者,出生时仅表现为轻微听力下降,可以通过常规听力筛查,但后来可能会出现迟发性或渐进性听力下降,应该对他们加强随诊和临床观察,出现听力下降可以及时干预。
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度敏感的线粒体突变者,大部分也都能通过初步的听力筛查,但他们是药物性耳聋的高危潜在者,很有可能“一针致聋”,并通过母系遗传的方式向下一代传递。
0 3 婴幼儿听力损伤类型
婴幼儿的听力损伤也和成人一样,定位于外 耳、中耳,蜗内及蜗后,所以听损伤的性质也分为传导性,感音神经性和混合性耳聋。
婴幼儿听力损伤类型类型特点传导性病变在外耳或者中耳,声波传入内耳受到阻碍感音神经性病变常累及耳蜗,听神经或者听觉中枢,引起声音感觉和认知功能障碍。混合性兼具两者的特点
04新生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通常包括初筛和复筛。

4.1 新生儿听力初筛
宝宝刚出生的3~5天住院期间,医务人员会带着设备给熟睡中的宝宝塞上小耳塞,进行检查。这就是我们常见的新生儿听力初筛,简便快速,并且无创, 准确率大概在60 ~70% 。
4.2 新生儿听力复筛及诊断
未通过初筛的新生儿(需足月)需要 在出生42天进行复筛。听力损失高危儿,如新生儿重症监护室48小时及以上者,有儿童期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家族史者,耳廓及外耳道畸形,孕母宫内感染了巨细胞病毒、疱疹、毒浆体原虫等 也需要复筛。
婴幼儿由于听觉系统在发育,一般到两岁才可达到成人标准,所以在针对婴幼儿的听力筛查及诊断中我们需要慎重对待检查结果,并且灵活组合不同的检测手段。
另外,从出生到6个月的婴幼儿可以采用行为观察法,7月龄到2岁半可以进行视觉强化测试,2岁半到5岁可以进行游戏测听,5岁以上可以进行纯音听阈测试。
如果复筛依旧没有通过,则在6岁前每3~6个月需要随访并评估一次。如通过了筛查但伴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则需要6年内每年至少做1次诊断性听力学评估。
0 5 早发现,早干预

儿童的语言发育关键期在3岁以内,3岁后难以获得满意的语言发育。据美国国家婴幼儿听力中心统计,听力正常的婴幼儿在3岁时能掌握750个左右单词,而听障儿童从出生并确诊,后期进行干预后能在3岁时掌握500个左右单词,但如果是6月龄确诊则下降为300多个单词,如果到2岁才确诊那么3岁时能够掌握的单词就极其有限了 。
所以对于听损儿童后期康复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一般在6月龄左右考虑干预。根据听力损失的程度及年龄给听损儿童尽早使用助听器或者植入人工耳蜗。
早期干预双侧优于单侧,利于声源的定位,提高嘈杂环境中的言语识别率,使声音具有立体感等。所以即便是单侧听力损失的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在后期需要高度关注,密切随访。
0 6助听器及人工耳蜗
助听器

助听器依赖于残留的毛细胞,适用于听损较轻的婴幼儿。验配师需要基于孩子的听损程度,行为测听经验和助听器调试的准确能力来选择最佳的干预时机。
也有一些听损程度在轻度至中度的婴幼儿,在一岁内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听力存在好转的可能。这种孩子需要更多的行为言语刺激,需要2 ~4个月的观察。 而对于大多数重度至极重度听损的孩子,早到4月龄就可以开始佩戴助听器,越早的声音信息刺激能越早形成对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交流。
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是目前运用最成功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它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电信号,再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提高和重建听觉功能。
人工耳蜗针对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植入年龄一般在语前聋12个月至5岁,语后聋年龄不限。先天性重度或极重度听损婴幼儿最好尽早植入人工耳蜗。
“爱耳日”义诊
时间:3月4日上午9点~11点
地点:同济医院主院区第三门诊(9号楼9楼)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义诊专家:冰丹 副教授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将入驻同济儿童医院!
( 文中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编辑丨常宇
策划丨蔡雄、蔡敏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