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59天!刚刚,第一批援沪医疗队返鄂!
5月17日,
上海宣布全市
16个区已全面实现社会面清零!
今日,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第一批援沪医疗队凯旋!
上海警车开道送英雄!


下午17时40分,队员抵达武汉!

4月3日起,
中南医院先后派出2支援沪医疗队,
征战上海新国博方舱医院和华山医院。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
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59个日夜里,
大白们倾力救治,全情关怀,
为上海早日战胜疫情贡献“中南力量”。

国有战,召必应!
武汉抗疫勇士再逆行 率先进驻上海
4月3日,第一批医疗队驰援上海。
医疗队由中南医院副院长、
曾任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副院长的
李志强教授带队,
51人中包括10名医生、
40名护士、1名院感专家,
同时还携带了大量抗疫物资。
4月6日下午2点,
中南医院援护医疗队率先进入W3方舱,
接管了舱内1300余名新冠轻症患者。


第一批援沪医疗队还在忙碌,
4月17日,
第二批援沪医疗队也赶往抗疫战场。
医疗队包括4名医生、
15名护士、1名院感专家。
两批医疗队大部分成员
都曾在2020年武汉雷神山医院、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工作,
有丰富的抗疫经验。

援沪期间,中南医院运用曾在武汉最大客厅方舱医院抗疫的经验,在所负责的上海新国博方舱W3舱制定了大批量患者收治的出院流程,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在方舱运行早期, 创下单日批量出院速度办理最快且最平稳的佳绩 。
中期转至W1舱亚定点期间,组织“超声小分队”“急救应急队”成员,及时评估处理患者的各种突发意外情况,虽然有很多90岁以上,最高年龄101岁,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仍 确保了零死亡 。
医疗队还牵头组织了亚定点医院医疗救治专家组,采取舱内舱外、线上线下、多学科结合的MDT会诊,给每一位患者提供有效的救治方案;并在舱内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及心理疏导行为疗法, 实现感染者零投诉、高满意度,并保证了团队人员零感染 。 护理组梳理了各岗位工作流程及要求,构建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后勤物资保障组进行模块化管理,将驻地酒店的7个医疗队,12家医院,207名医护,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快速、高效地为方舱及医疗队提供后勤物资保障……
中南医院作为湖北省援沪医疗队牵头管理者之一,鼓励各医院医疗队员积极进取、勇于担当和奉献的精神,在方舱内开展了“每日之星”评选活动,共计评选出48名“每日之星”,促进了各家医院间的交流与融合,团结了战友,圆满完成了援沪任务。
术济苍生 争分夺秒挽救生命01

三名大白组成床旁超声小分队
援沪期间,队员蔡书翰、沈俊、曾承主动请缨组成的“床旁超声小分队”,在治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W1舱转型为“亚定点医院”后,半数左右的患者是中老年人,很多伴有基础疾病或长期卧床,为了评估他们的心肺情况,以便在病情变化时及时给予恰当的治疗或转院救治,亚定点医院都配备有移动超声机,医生们每天推着移动超声机穿梭,为需要的患者进行床边检查。

4月25日凌晨,一名长期卧床,并伴有高血压、慢阻肺等基础病的90岁老人血氧饱和度有些下降,曾承立即将移动超声机推到她的床边,并进行心脏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老太太心室射血分数较低,心功能较差,曾承立即为她戴上无创呼吸机,改善呼吸状况。▲

从4月22日至今,“床旁超声小分队”总共为近百名方舱患者进行评估, 无一例患者耽误救治 。
帮助与安慰 护理患者更“医心”02

上海再现武汉雷神山文化墙

4月11日,上海新国博方舱医院的墙面上,几乎全都被一幅幅手绘占满,有黄鹤楼、东方明珠电视塔、热干面,还有医护的祝福和患者的感言。
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陈沁是最早进入方舱的医护人员之一,她表示,中南医院曾接管武汉雷神山医院,在上海借鉴“雷神山文化墙”,通过手绘等创作让方舱医院变得温情满满,也成为医患的一扇交流窗口。一些患者、志愿者看到后,受到鼓舞和触动,也纷纷拿起笔留言“感谢你们来沪共同抗击疫情”、“希望早日‘退疫’”…… 方舱医院墙壁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助力维护舱内医、护、患、警及工勤轻松和谐氛围,更好地帮助患者从心理上战胜疾病。

特殊的退疫证明


“亲爱的朋友,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感谢您与我们并肩作战,共克时艰……”4月12日上午8点半,上海新国博方舱医院W3舱的患者沈成(化名)拿着自己的出院小结,在舱内墙壁上手绘的“退疫证明”处留影纪念,并在墙上签名。当天上午,他和其他数百名患者陆续从W3舱康复出舱。

援沪护理队伍配合医疗指导各护理小组进行患者病情监测及宣教,丰富患者的健康知识,并开展平安志愿者互帮互助活动,促使大家团结一心,共同抗疫。▲
中南医院副院长、援沪医疗队领队、W3舱执行院长李志强表示,为了共同打赢上海疫情保卫战,尽早恢复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应有面貌, 援沪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患者们形成了一个勇敢、有担当的团体,也让所有人更加坚信上海必将战胜疫情,回归正常生活。
打造人文方舱 医患像朋友一样相处03

上海跳起武汉方舱广场舞

“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在W3方舱,在《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歌曲声中中南医院援沪医疗队队员和患者跳起了广场舞。
在两年前武汉抗击疫情时,中南医院率先在方舱医院跳起医患方舱广场舞,并在武汉各方舱医院得到推广,因为它有利于舱内轻症患者放松心态、锻炼身体,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还可以增加运动量,提升身体抵抗力,对病情早日康复有帮助。广场舞在方舱非常受欢迎,还有患者主动要求增加跳舞的场次。

方舱青年节 迸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前,中南青年医护人员,在W1舱开展 “医患同心、温暖传递”的主题团日活动,用青年力量践行五四精神。
5月3日,W1舱内插满红旗,挂上千纸鹤,营造出节日氛围。 在10多位90后医护的带领下,60余名方舱患者共同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唱歌“热身”后,医护和患者来到舱内一片空地做互动小游戏,患者排队依次从医护人员手中接过套圈,站在指定位置投掷,只要套上,就可以拿走礼物。“手气”不佳的患者,还可以通过完成飞花令,说出含有“五四青年节”五个字当中任何一个字的诗句赢得奖品。 活动 持续两个多小时,方舱内充满了笑声和欢呼声,援沪医疗队和舱内患者的关系更加融洽,也充分展示了援沪医疗队的青春力量。
召必应,战必胜! “上海,这就是我们!” 今天患者终于看清大白的脸04
5月28日,
在上海新国博方舱医院外,
中南医院援沪医疗队
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交接,
互换队旗,
宣告中南医院第一批援沪医疗队
59天的支援任务圆满完成 。


撤离方舱前,
医护人员将自己的自画像
留在方舱文化墙上,
满足了方舱患者们
“看一看援沪医疗队员样貌”的小小愿望。

原来,不少患者表示, 援沪医护人员们一直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看不清楚他们的容貌。在他们的努力下,上海的疫情一天天好转,自己也很想看看口罩背后医护的真实样貌。
由于进舱不能携带手机,医护人员无法给舱内患者展示手机储存的照片。得知他们的心愿后,中南大白们利用休息时间拿起记号笔,在文化墙上画出了自己的样貌。




今日,
中南医院第一批援沪医疗队
完成任务返回武汉。
出发前,队员们折纸飞机
拼出“上海”“必胜”字样为上海鼓劲!


上海警车开道送英雄,
向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致敬!

冬天的黑夜尽管漫长,
但永远遮挡不住黎明的曙光。
如今上海的“清零”,
背后是全国守“沪”的不懈努力,
是中华民族血脉
“与子同袍”的情谊。
无论病毒有多无情,
只要我们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
—— TH END ——
策划、审核 / 高翔
编辑 / 丁燕飞
文字报道 / 李晗
视频 / 夏萌萌

上海宣布全市
16个区已全面实现社会面清零!
今日,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第一批援沪医疗队凯旋!
上海警车开道送英雄!


下午17时40分,队员抵达武汉!

4月3日起,
中南医院先后派出2支援沪医疗队,
征战上海新国博方舱医院和华山医院。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
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59个日夜里,
大白们倾力救治,全情关怀,
为上海早日战胜疫情贡献“中南力量”。

国有战,召必应!
武汉抗疫勇士再逆行 率先进驻上海
4月3日,第一批医疗队驰援上海。
医疗队由中南医院副院长、
曾任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副院长的
李志强教授带队,
51人中包括10名医生、
40名护士、1名院感专家,
同时还携带了大量抗疫物资。
4月6日下午2点,
中南医院援护医疗队率先进入W3方舱,
接管了舱内1300余名新冠轻症患者。


第一批援沪医疗队还在忙碌,
4月17日,
第二批援沪医疗队也赶往抗疫战场。
医疗队包括4名医生、
15名护士、1名院感专家。
两批医疗队大部分成员
都曾在2020年武汉雷神山医院、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工作,
有丰富的抗疫经验。

援沪期间,中南医院运用曾在武汉最大客厅方舱医院抗疫的经验,在所负责的上海新国博方舱W3舱制定了大批量患者收治的出院流程,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在方舱运行早期, 创下单日批量出院速度办理最快且最平稳的佳绩 。
中期转至W1舱亚定点期间,组织“超声小分队”“急救应急队”成员,及时评估处理患者的各种突发意外情况,虽然有很多90岁以上,最高年龄101岁,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仍 确保了零死亡 。
医疗队还牵头组织了亚定点医院医疗救治专家组,采取舱内舱外、线上线下、多学科结合的MDT会诊,给每一位患者提供有效的救治方案;并在舱内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及心理疏导行为疗法, 实现感染者零投诉、高满意度,并保证了团队人员零感染 。 护理组梳理了各岗位工作流程及要求,构建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后勤物资保障组进行模块化管理,将驻地酒店的7个医疗队,12家医院,207名医护,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快速、高效地为方舱及医疗队提供后勤物资保障……
中南医院作为湖北省援沪医疗队牵头管理者之一,鼓励各医院医疗队员积极进取、勇于担当和奉献的精神,在方舱内开展了“每日之星”评选活动,共计评选出48名“每日之星”,促进了各家医院间的交流与融合,团结了战友,圆满完成了援沪任务。
术济苍生 争分夺秒挽救生命01

三名大白组成床旁超声小分队
援沪期间,队员蔡书翰、沈俊、曾承主动请缨组成的“床旁超声小分队”,在治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W1舱转型为“亚定点医院”后,半数左右的患者是中老年人,很多伴有基础疾病或长期卧床,为了评估他们的心肺情况,以便在病情变化时及时给予恰当的治疗或转院救治,亚定点医院都配备有移动超声机,医生们每天推着移动超声机穿梭,为需要的患者进行床边检查。

4月25日凌晨,一名长期卧床,并伴有高血压、慢阻肺等基础病的90岁老人血氧饱和度有些下降,曾承立即将移动超声机推到她的床边,并进行心脏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老太太心室射血分数较低,心功能较差,曾承立即为她戴上无创呼吸机,改善呼吸状况。▲

从4月22日至今,“床旁超声小分队”总共为近百名方舱患者进行评估, 无一例患者耽误救治 。
帮助与安慰 护理患者更“医心”02

上海再现武汉雷神山文化墙

4月11日,上海新国博方舱医院的墙面上,几乎全都被一幅幅手绘占满,有黄鹤楼、东方明珠电视塔、热干面,还有医护的祝福和患者的感言。
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陈沁是最早进入方舱的医护人员之一,她表示,中南医院曾接管武汉雷神山医院,在上海借鉴“雷神山文化墙”,通过手绘等创作让方舱医院变得温情满满,也成为医患的一扇交流窗口。一些患者、志愿者看到后,受到鼓舞和触动,也纷纷拿起笔留言“感谢你们来沪共同抗击疫情”、“希望早日‘退疫’”…… 方舱医院墙壁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助力维护舱内医、护、患、警及工勤轻松和谐氛围,更好地帮助患者从心理上战胜疾病。

特殊的退疫证明


“亲爱的朋友,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感谢您与我们并肩作战,共克时艰……”4月12日上午8点半,上海新国博方舱医院W3舱的患者沈成(化名)拿着自己的出院小结,在舱内墙壁上手绘的“退疫证明”处留影纪念,并在墙上签名。当天上午,他和其他数百名患者陆续从W3舱康复出舱。

援沪护理队伍配合医疗指导各护理小组进行患者病情监测及宣教,丰富患者的健康知识,并开展平安志愿者互帮互助活动,促使大家团结一心,共同抗疫。▲
中南医院副院长、援沪医疗队领队、W3舱执行院长李志强表示,为了共同打赢上海疫情保卫战,尽早恢复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应有面貌, 援沪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患者们形成了一个勇敢、有担当的团体,也让所有人更加坚信上海必将战胜疫情,回归正常生活。
打造人文方舱 医患像朋友一样相处03

上海跳起武汉方舱广场舞

“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在W3方舱,在《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歌曲声中中南医院援沪医疗队队员和患者跳起了广场舞。
在两年前武汉抗击疫情时,中南医院率先在方舱医院跳起医患方舱广场舞,并在武汉各方舱医院得到推广,因为它有利于舱内轻症患者放松心态、锻炼身体,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还可以增加运动量,提升身体抵抗力,对病情早日康复有帮助。广场舞在方舱非常受欢迎,还有患者主动要求增加跳舞的场次。

方舱青年节 迸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前,中南青年医护人员,在W1舱开展 “医患同心、温暖传递”的主题团日活动,用青年力量践行五四精神。
5月3日,W1舱内插满红旗,挂上千纸鹤,营造出节日氛围。 在10多位90后医护的带领下,60余名方舱患者共同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唱歌“热身”后,医护和患者来到舱内一片空地做互动小游戏,患者排队依次从医护人员手中接过套圈,站在指定位置投掷,只要套上,就可以拿走礼物。“手气”不佳的患者,还可以通过完成飞花令,说出含有“五四青年节”五个字当中任何一个字的诗句赢得奖品。 活动 持续两个多小时,方舱内充满了笑声和欢呼声,援沪医疗队和舱内患者的关系更加融洽,也充分展示了援沪医疗队的青春力量。
召必应,战必胜! “上海,这就是我们!” 今天患者终于看清大白的脸04
5月28日,
在上海新国博方舱医院外,
中南医院援沪医疗队
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交接,
互换队旗,
宣告中南医院第一批援沪医疗队
59天的支援任务圆满完成 。


撤离方舱前,
医护人员将自己的自画像
留在方舱文化墙上,
满足了方舱患者们
“看一看援沪医疗队员样貌”的小小愿望。

原来,不少患者表示, 援沪医护人员们一直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看不清楚他们的容貌。在他们的努力下,上海的疫情一天天好转,自己也很想看看口罩背后医护的真实样貌。
由于进舱不能携带手机,医护人员无法给舱内患者展示手机储存的照片。得知他们的心愿后,中南大白们利用休息时间拿起记号笔,在文化墙上画出了自己的样貌。




今日,
中南医院第一批援沪医疗队
完成任务返回武汉。
出发前,队员们折纸飞机
拼出“上海”“必胜”字样为上海鼓劲!


上海警车开道送英雄,
向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致敬!

冬天的黑夜尽管漫长,
但永远遮挡不住黎明的曙光。
如今上海的“清零”,
背后是全国守“沪”的不懈努力,
是中华民族血脉
“与子同袍”的情谊。
无论病毒有多无情,
只要我们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
—— TH END ——
策划、审核 / 高翔
编辑 / 丁燕飞
文字报道 / 李晗
视频 / 夏萌萌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