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矮小、多动、发育迟缓怎么办?爸妈的焦虑,我们都懂!

眼见着别人家孩子个头蹭蹭往上长
再看看我家“小豆丁”
总是坐在教室第一排
会不会是矮小症?
孩子上课总坐不住
像被“上了发条”忙个不停
会不会是多动症?
……
爸爸妈妈的焦虑
我们都懂!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
为了帮助更多家长了解孩子
生长和行为发育状况
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小儿内科
生长发育,行为发育科普及义诊活动来啦
线上科普
线下义诊
干货满满
还有 20个免费测骨龄名额 哦!
科普直播

时间:
6月1日(周三) 15:00-17:00
流程:
15:00-15:10 开场致词 (小儿内科主任医师 陈名武)
15:10-15:50专家讲座:《 孩子动来动去、坐不住,是不是多动症?》(发育行为儿科医生 徐桂凤)
15:50-16:30专家讲座:《 儿童长高路上几道坎!》(小儿内科副主任医师 林杨)
16:30-17:00 互动问答
观看方式:
扫描二维码,进入腾讯会议,观看直播参与互动
腾讯会议号593472101

生长发育义诊

时间:
6月4日(周六) 8:30-11:30
地点:
庐江路17号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急救医学中心4楼儿科门诊
流程:
8:30-9:00 签到并测量身高体重
9:00-11:30 专家义诊
专家团队:
陈名武 小儿内科主任医师
林 杨 小儿内科副主任医师
余 东 小儿内科副主任医师
储安贞 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义诊福利:
符合条件的前20名少年儿童免费拍骨龄预测身高
*符合条件指:由现场签到人员判断符合矮小症诊断标准的前20名孩子(并非所有身材矮小的孩子均能达到矮小症的诊断标准)。
报名方式:
扫码报名: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义诊信息并在线报名

*注意啦: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义诊现场参与人数限制在80人以内,仅限合肥本地人参加。
参加义诊需提供家长和孩子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以检测时间为准)
家长安康码、行程码均正常,行程码不能带*
健康知识多一点做好4件事,孩子长高高

矮小症是指 儿童身高低于同种族、同地区、同年龄、同性别儿童 平均身高两个标准差(-2SD)或第三百分位(P3)。


小儿内科副主任医师林杨表示, 正常儿童不同时期生长速度不同,一般足月出生时身长50厘米, 小于47厘米 则提示有宫内生长迟缓;出生后第一年增长 25厘米,第2年增长 10厘米,第3年至青春期开始生长速度为 每年平均5-7厘米, 青春期每年增长8-12厘米,持续2-3年。
一般3岁以前每年生长 小于7厘米,3岁到青春期以前每年生长 小于5厘米,青春期以后每年生长 小于6厘米时,就认为生长速度减慢,应及时就诊,及早干预。
要想孩子长得高,4点建议快收好
1、 会吃
注意营养均衡和蛋白质的充足摄入,少喝碳酸饮料,少吃西式快餐、油炸食品等。
2、会玩
弹跳类运动能有效帮助孩子长高,可让孩子每天用 1小时的时间进行跳绳、篮球、排球、羽毛球、跑步等体育运动。
3、 会睡
人体会在入睡后2~3个小时分泌生长激素,也就是深睡眠时达到高峰。所以高质量及充足的睡眠,可以提高生长激素分泌量。建议学龄期的孩子 不晚于22:00睡觉并睡足8-9小时以上。

4、心情好
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轻松的家庭环境,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不要在饭前和睡前批评孩子。


林杨提醒:
引起孩子身材矮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生长激素缺乏,特发性矮小,特纳综合征,体制性青春发育延迟等,矮小症在临床上强调“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并且要到正规医院、专业科室寻求专科医生的科学诊断和干预。 切忌盲目等待、盲目使用身高保健品或器械,盲目补钙或服用滋补品等。
孩子好动≠多动症,这些才是多动症的表现

“宝宝上幼儿园之前只是觉得他很活泼,但一上幼儿园就发现和其他同龄孩子的差异。别的孩子都能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指令,我们宝宝上课不听指令不配合,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手里扣扣摸摸,还满场乱跑,甚至还会自己跑出教室……, 会不会得了多动症? ”
“很多家长总担心孩子好动、不专心是得了多动症。” 中国科大附一院发育行为儿科医生徐桂凤表示, 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孩子好动就来判断孩子是否得了多动症 ,有的孩子是适应期的暂时表现,要帮助他理解教室需要遵守的规则;有的还需要评估认识水平、社交互动、行为兴趣特点、注意力状态等,因为有的孩子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表现。
而关于多动症,目前 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诊断年龄是4岁以上,不建议对4岁以下的孩子进行诊断。

那么,多动症到底是什么样的表现呢?
多动症, 全称是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它被美国精神医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分为 三个亚型:
注意力缺陷为主型
这一类型的孩子往往 并不明显“多动”,但是 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续性集中,家长和老师会觉得孩子经常“神游”或者“做白日梦”。
DSM-5中对这个亚型的症状描述有以下9条, 如果孩子的表现满足其中6条,并且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需要家长引起重视:
经常不能密切关注细节或在作业、工作或其他活动中犯粗心大意的错误;
在任务或游戏活动中经常难以维持注意力(例如,在听课、对话或长时间的阅读中难以维持注意力);
当别人对其直接讲话时,经常看起来没有在听(例如,即使在没有任何明显干扰的情况下,显得心不在焉);
经常不遵循指示以致无法完成作业、家务或工作中的职责(例如,可以开始任务但很快就失去注意力,容易分神);
经常难以组织任务和活动(例如,难以把物品放得整整齐齐);
经常回避、厌恶或不情愿从事那些需要精神上持续努力的任务(例如,不愿意完成家庭作业);
经常丢失任务或活动所需的物品(例如,经常丢失铅笔、书);
经常容易被外界的刺激分神;
经常在日常活动中忘记事情。
多动为主型
这类孩子通常的表现就是“动个不停”,哪怕坐在椅子上手脚也无法停止各种动作,和多动伴随的是,这类孩子往往表现得很冲动。
DSM-5中对这个亚型的症状描述有以下9条, 如果孩子的表现满足其中6条,并且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需要家长引起重视:
经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动;
当被期待坐在座位上时却经常离座;
经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跑来跑去或爬上爬下;
经常无法安静地玩耍或从事休闲活动;
经常“忙个不停”,好像“被发动机驱动着”;
经常讲话过多;
经常在提问还没有讲完之前就把答案脱口而出(例如,接别人的话;不能等待交谈的顺序);
经常难以等待轮到他/她;
经常打断或侵扰他人(例如,插入别人的对话、游戏或活动;没有询问或未经允许就开始使用他人的东西)。
混杂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既满足注意力缺陷的表现特点,又满足异常多动冲动的表现特点。


徐桂凤提醒:
1、 无论哪个亚型的表现,都是会在多种场合出现 (如家中、学校、餐厅等),如果只是在某个单一场合出现异常表现,建议要分析这个特定场合的具体情况。
2、 孩子的异常表现应该是持续性的 ,如果是突然在某个时间段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坐立不安,需要排除其它原因。
3、 儿童期的多动症应该是 12岁之前就已经出现和存在 。
4 、 异常行为 明显干扰或降低了社交、学业质量 。
5、 不是孩子“动来动去”就是多动症,而是应该结合孩子在特定年龄的发育水平来综合判断。 比如一个2岁的孩子无法听从指令在小组游戏中安静坐好,我们通常不必太担心。 但是一个4岁的孩子仍然如此,我们就需要引起注意。 而如果一个8岁的孩子如此,情况可能就更加复杂,需要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更多的评估。

儿童生长发育门诊


主要开展儿童内分泌与遗传、代谢性疾病,如:矮小症、性早熟、糖尿病、特纳综合症,Prader-Willi综合症,Noonan综合症、肥胖症、甲状腺疾病、青春期发育延迟、性发育不良及儿童小阴茎的诊断治疗等。
坐诊专家
林杨
门诊时间:周三下午、周六上午(总院),周五下午(南区)
余东
门诊时间:周二全天、周日上午(南区)
储安贞
门诊时间:周六上午(总院)

行为障碍门诊


为多动症、自闭症、抽动症、特殊性学习困难儿童提供评估诊断和干预指导。
坐诊专家: 徐桂凤
门诊时间: 周二上午、周四上午(总院)
● 名医来了 | 小儿内科陈名武:用细心观察每一个细节,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 我为群众办实事 | 小OK、小可以,爸爸妈妈来啦!我院新生儿监护病房引入家庭整合式照护模式
● 从580克到5斤8两,叔叔阿姨带小贝一起闯关打“怪兽”
● 只此青绿医院版,我们用爱守护这个春天!
本文由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发布,版权归医院所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如需转载授权,请留言申请,转载请注明出处。
策划 / 刘军 方萍 主编 / 方萍 责编 / 程玉涵 方雯 供稿 / 小儿内科 组稿 / 方雯 审核 / 陈名武
主办单位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