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总是便秘很苦恼?不妨试试这5招

新闻中心 > B首页 > 健康频道

2022-07-15 17:30 来源: 武汉协和医院
【字体:




  有些人表面上风风光光
  私下里却有道不尽的心酸


  “使出全身力气,但还是颗粒无收......” “千呼万唤 不来,比等真爱还要难”


  图片来源:网络
  也正因为这样
  便秘的人 做了很多努力:
  早晨空腹一杯蜂蜜水
  疯狂吃香蕉、火龙果
  尝试使用开塞露,吃泻药
  …… 这些办法真的有用吗? 好端端的人怎么就便秘了呢? 总是便秘到底应该怎么办? 协和消化内科专家跟您聊聊 如何才能让便秘“退!退!退!”


  图片来源:网络


  便秘是指一段时间内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粪便干结、量少,排便费力。
  病程超过6个月的,为慢性便秘。 慢性便秘主要表现为: 大便量少、质硬,排出困难;排便时间长(30分钟以上),或每日排便多次, 但排出困难;粪便硬如羊粪状,伴腹胀、食欲减退;在不使用泻药的情况下,7天内自发性排便不超过2次或长期无便意。
  有数据显示,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的患病率高达22%。


  图片来源:网络


  不同的人便秘,有不同的便秘的原因。其受“原因、缓解因素、促发因素、次数、时间间隔、大便性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便秘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类。
  器质性便秘


  图片来源:网络
  器质性便秘是因器质性病变导致的便秘, 包括腹部手术导致肠粘连及不完全肠梗阻,肠道肿瘤或炎症,以及肠外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神经系统疾病等。
  对于这类便秘,必须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原发病治愈或改善后,便秘可自愈。 由糖尿病等无法治愈的慢性病引发的便秘患者,往往需要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长期服用一些安全的通便制剂,如益生菌制剂、膳食纤维等,以改善便秘症状。
  功能性便秘


  图片来源:网络
  功能性便秘是指排除了器质性疾病、药物等因素的便秘,又称习惯性便秘或单纯性便秘。 生活环境改变(如外出旅行等),精神紧张(如学习、工作压力大等),饮食、排便习惯不良等,均可导致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分为三型 :
  ✦ 慢传输型便秘: 主要是结肠蠕动力下降、结肠传输时间延长导致 ;
  ✦ 出口梗阻型便秘: 主要表现为排便费力,即便在排软便时,也存在排便困难,需手法帮助排便,有排便不尽感等 ;
  ✦ 混合型便秘: 则同时具有慢传输型便秘和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症状。


  图片来源:网络


  儿童便秘


  图片来源:网络
  导致儿童便秘的常见原因
  ● 肠道菌群失调。 大便的性质与摄入的食物成分密切相关,若蛋白质摄入过多而碳水化合物及膳食纤维(如蔬菜、水果)等摄入不足,肠内容物发酵过程少,易使大便干燥,从而导致便秘。
  ● 肠道功能异常。孩子生活不规律、长期憋便,或家长没有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进而导致便秘。
  ● 先天性肠道疾病导致, 如先天性巨结肠、肛门裂、肛门狭窄等。
  成人便秘


  图片来源:网络
  导致成人便秘的常见原因
  ● 饮食结构不合理,膳食纤维摄入不足 ;
  ● 缺乏运动,肠道蠕动功能减弱 ;
  ● 过度劳累、精神紧张,抑制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 ;
  ● 饮水量不足,粪便干结 ;
  ● 排便习惯不良,常因工作紧张忙碌或时间紧迫而长期憋便,导致直肠感觉神经变得迟钝,出现习惯性便秘 ;
  ● 肠道菌群失调,因服用抗菌药或其他药物导致肠道内有益菌群被破坏,引发消化不良和便秘。


  图片来源:网络
  孕妇便秘


  图片来源:网络
  导致孕妇便秘的常见原因包括 :
  +
  激素影响
  孕激素可导致胃肠道肌张力减弱、肠蠕动减慢。 尤其在孕后期,孕妇体内分泌大量黄体酮,其可使子宫平滑肌松弛,同时使肠蠕动进一步减弱。
  +
  直肠受压
  不断增大的子宫可压迫肠道导致便秘,尤其在妊娠晚期、胎头入盆后,肠道(尤其是直肠)受压的情况更严重。
  +
  饮食与生活方式改变
  为补充营养,孕妇多进食高蛋白质、高脂肪食物,纤维素摄入量不足,再加上运动少,胃肠蠕动减弱,可引起或加重便秘。
  老年人便秘


  图片来源:网络
  导致老年人便秘的常见原因包括:
  衰老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 老年人的食量和体力活动明显减少,胃肠道分泌消化液减少,肠管的张力和蠕动减弱,腹腔及盆底肌肉乏力,肛门内外括约肌收缩力减弱,胃结肠反射减弱,直肠敏感性下降,可使食物在肠内停留时间过久,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引起便秘。
  饮食因素
  胃结肠反射与进食量有关, 老年人进食量减少, 咀嚼功能和消化能力减弱, 喜食易消化、少纤维的食物,粪便量少、在肠内停留时间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导致便秘。
  排便习惯不良
  有些老年人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常忽视便意, 致使排便反射受到抑制而引起便秘。
  活动减少
  由于疾病、肥胖等因素,部分老年人活动减少,尤其是因病卧床或坐轮椅者,因长期缺少运动,肠蠕动变慢, 易导致便秘。
  这些症状要警惕
  当老年人觉得自己排便有问题时,还要检查一下是不是有以下这些症状:
  排便习惯在短时间内出现较大的改变,比如突然出现的排便困难、便秘等;
  大便带血;
  排便前后肚子疼比较明显;
  没有原因的体重明显下降;
  出现这些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就医,排除一下是不是有肿瘤等其他疾病。


  图片来源:网络


  服用泻药


  图片来源:网络
  服用泻药只能暂时辅助排便, 不能恢复正常的排便功能,属于“治标不治本”。 长期使用泻药危害不小 :损伤肠壁神经细胞,不仅会加重便秘,还会引起大肠黏膜黑变病,甚至可能诱发肠道肿瘤;刺激肠黏膜,造成肠功能紊乱, 导致腹痛等症状;引起肠道平滑肌萎缩, 影响肠道蠕动 ;易产生耐药性,形成对泻药的依赖等。 所以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改变生活饮食和排便习惯,规范使用泻药,不可私自滥用泻药。
  使用开塞露


  图片来源:网络
  开塞露的有效成分是甘油,属于刺激性栓剂。主要通过肛门插入给药,药物润滑肠道并且刺激肠道增加排便反射。从短期来说,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开塞露来缓解便秘的症状,但只能作为救急使用。 经常使用,会扰乱结肠正常功能,还会产生依赖,不用就完全拉不出来,这最可怕!
  多吃香蕉


  图片来源:网络
  香蕉对便秘缓解效果有限,它的膳食纤维含量并不算很高, 每100克中香蕉中的膳食纤维大约只有2.6克。 生香蕉中鞣酸含量比较高,反而容易引起便秘。 想靠吃香蕉来缓解便秘,不如多吃些燕麦、豆类、芹菜、竹笋、苹果这些膳食纤维丰富的粗粮和水果。
  多喝酸奶


  图片来源:网络
  很多人喝酸奶是冲着酸奶里的益生菌去的,市售酸奶由于运输、储藏等各种原因,活性益生菌可能微乎其微了,并不能指望它还能多通便。在改善便秘方面,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效果都不太确切。
  灌 肠


  图片来源:网络
  有一小部分人认为自己的肠胃必须随时放空,才能不长胖、不堆积“毒素”。所以,曾经尝试使用用灌肠的方法来定期为清空肠道,也就是买点做肠镜检查前需要喝的清肠药物,让自己拉个通通畅畅。
  事实上,灌肠本身属于一种医疗行为,一般用于肠镜检查中, 并没有所谓的排毒、减肥等功效。关键是如果经常洗肠, 不仅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肠道内菌群紊乱,如果使用不当还会造成肠道损伤、穿孔等危险和后遗症。


  图片来源:网络


  要缓解便秘,有很多办法。这些办法可能会慢一些,但胜在持久稳定,你值得拥有~
  1
  建立良好排便习惯
  建议在晨起和餐后2小时内尝试排便,每次时间不易超过10min。最好在家中如厕,排便时需集中注意力,避免受到与排便无关的因素干扰,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图片来源:网络
  2
  多补充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可以促进排便,所以应该多吃新鲜的绿叶蔬菜和膳食纤维高的水果。一般建议便秘的人每天要吃够 20~35 克的膳食纤维。


  图片来源:网络
  3
  多饮水,适量运动
  每天摄入2 升水会增强膳食纤维的通便作用,因此多项便秘指南推荐每天的水摄入量为1.5~2.0升。 规律的运动可缩短肠道传输时间、利于通便。可以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走、慢跑等 。


  图片来源:网络
  4
  推荐采取蹲位排便姿势
  有研究证实,蹲便比坐便更利于排便。采取蹲便的姿势,肛门周围肌肉会更放松,可以缓解大便梗阻的现象,而且下蹲的姿势可以使腹压增大,有助于顺畅排便。如果家中卫生间常见的是坐便,可以在脚下垫一个小凳,坐在马桶上挺直后背,身体前倾,双肘靠膝。


  图片来源:网络
  5
  该看医生看医生
  如果真的便秘严重,首先应该是去看医生,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缓泻剂增加胃肠动力的药物,而不是自行使用那些排毒清肠的产品。
  温馨提示
  经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顽固性便秘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术前,须排查引起便秘的其他原因,如先天性巨结肠、盆底功能失调、假性肠梗阻等。手术方式为结肠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合并直肠脱垂、直肠前突等出口梗阻情况,可同期进行相应处理。
  希望大家健健康康
  吃得好心情好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2】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武汉)
  【3】Drossman D A.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History, Pathophys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and Rome IV [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6):1262-1279.e2.
  以上仅作为科普知识 不作为具体诊疗意见
  本期专家






  扫描上方二维码预约挂号或在线问诊
  往期回顾REVIEW


  癌症十大误区
  糖会滋养癌细胞?肿瘤能饿死?关于癌症的这些传言是真的吗


  肝脏“自救指南”
  在“爆肝”的危险边缘疯狂试探?这份肝脏“自救指南”请收好
  —END—
  监制:孙晖 王继亮
  策划:党委宣传部
  信息来源:消化内科 《大众医学》
  编辑制作:熊婉婷
  审校:聂文闻
  部分图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请点右下角"在看”,传播协和科普!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