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以“无字”追寻蒲圻的“父母爱情”丨江花

新闻中心 > B首页 > 文旅频道

2022-02-17 10:41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1994年初,在蒲圻邂逅,结识张洁先生。我陪同了她一整天。当时仅模糊知道她在为一部长篇作准备。还记得冬日上午的河边,白色阳光在河面闪耀,水过浅滩淙淙有声,河边树上叶片稀疏。先生回京后,给我寄赠了她的集子《阑珊集》。许多年后读到她的《无字》,才知道,她是为写这部长篇而来,书中,实名记叙了她在蒲圻的寻访。
  1994年元月放寒假后,我在喻园稍事停留,然后回到蒲圻——四年后,它更名为赤壁。
  某日早晨,到大众餐馆过早,遇到时任市旅游局负责人。她身旁,端坐着一位清秀、白皙的中年女性。经介绍得知,她就是因《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等产生巨大影响的著名女作家张洁。恰好当天那位负责人有事,我遂受托陪同张洁先生寻访。
  两年后,我写了一篇小文,刊于校报。文章本身无足观,但那时一切记忆犹新,因此,那次寻访的基本过程、相关景物乃至对话等细节,大致保存了下来。比如,其中就有张洁先生来蒲圻的确切时间:1994年元月26日。今天,我找出该文,重新打开那段冬日往事。
  那天上午,我们到沿河大道,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蒲圻一家材料厂原址考察。张洁先生对依稀残留昔日风貌的几幢黑瓦白墙的老宅拍个不停,又沿闪亮的铁轨走到河岸。河水有声,在上午的阳光下粼粼闪光。河岸上的树和灌木丛脱尽叶子,只剩下黑色枝桠。她却对枯瘦的冬日风景兴致勃勃,一边拍照,一边赞叹,“天哪!”“太美了!”她还向当地一位知情的老奶奶仔细询问旧日的情形,并搀扶着老人上坡下坡。
  中午,我给她找来一套本市政协编的《蒲圻文史》。她起初没太在意,信手一翻后,差点欢呼起来,原来里面正好就有她所需要的材料,且比她早先找到的另一套蒲圻地方文史丛书记载更为详细。
  闲谈中,张洁先生告诉我,她面对的是一个大的写作计划。为此,她推掉了许多开价优厚的专栏。她要求我为她保守秘密。所以,那篇小稿也就顺理成章命名为《为张洁保守秘密》。
  当年4月下旬,我从学校抽暇回乡,意外收到北京来的寄件,是张洁先生赠送的书。扉页上题了字:“姜洪同志:感谢你对我的帮助!希望有机会再晤。落款时间是94.3.24.”书是当代名家随笔丛书中的《阑珊集》。再后来,读到她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其中说到坐火车三等车厢来蒲圻。不知是否指那种硬座车厢?
  二
  2019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步于陆水边的河滨公园。河水丰盈,明月在天。暮色渐渐浓重,对岸东洲灯火璀璨。
  忽然忆起二十多年前,陪张洁先生到东洲寻访。自河滨公园归来,试着百度张洁作品,就找到了长篇小说《无字》。历时12载撰成的该书,让她在68岁那年再次登上茅盾文学奖领奖台,成为中国第一个两次获得茅奖的作家。她也囊括了短篇、中篇、长篇小说的所有最高奖项,据称这在中国作家中绝无仅有。《无字》出版于2002年,我读到已是17年后。
  《无字》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及其家族四代女性的坎坷婚姻,展现了百年中国的风云际会。而我从中读到了蒲圻叙述。蒲圻与其家族史,竟有重要的关联。这主要体现在“我”的父母:叶家第二代女性莲子与顾秋水在蒲圻的婚姻生活。在母亲的一生中,蒲圻是“她最不能忘情的地方”。《无字》以不少“字”记述了“我”在蒲圻的寻访,追忆了陆水边的逝水流年。
  该书第一卷这样记述:“我”“在武昌一个小旅馆里等着换乘第二天去蒲圻的汽车。”“到达三环陆水、背靠幕阜群山的蒲圻镇,像条老船似的在江雾中起起伏伏。”“沿当年112师的路线,从车站经南城门进县城。我暗暗对母亲的骨灰说:‘妈,我带您来重游幸福时日的旧地了。’”“我带着她的骨灰赶到马永和客栈”——书中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很长时间里,这是蒲圻城的唯一客栈。“从这条石板铺就的城隍街心路走向蒲圻镇南门外那条京汉铁路,经营麻茶南竹杉木丝等土特产的马耀华转运公司,她和我未来的父亲老顾,在那里举办婚礼。”
  书中具体记述了作者的寻访。“出南门乘船过河。萧索的荒野里,对四周瑟瑟的芦苇说,六十年前,他们正是经这里到侯王庙去赶庙会的……”书中又说:“距他们住所不远的西城门也不可避免地拆毁了。旧址上是一栋染成绿色的医院。我投宿的招待所地基下,是当年叠秀山麓,叫做金鸡山的地方,那该是他们采花、捕蝶、挖笋之处。”“一栋染成绿色的医院”,是当时的市人民医院,“我投宿的招待所”,就是落成未久的市委老干部活动中心。
  这位“走进了当年的蒲圻”的寻访者,还看见了蒲圻的种种:
  ——陆水是平和的。即便有一座水泥桥和一座木桥的畸零桥墩和桥桩,点散、残留在一带陆水之上。“我”坐在陆水之岸,在江南冬日阴骨的冷风中,与那对相依相伴的桥墩和桥柱,一起倾听陆水的浅哦长吟。
  ——母亲和老顾举行婚礼的马耀华转运公司已荡然无存,一条新铁路,不甚必要、剖肠破肚地从转运公司正中穿过,离老铁路不过几十米。只有转运公司对面老桥旁的木材厂还在,那正是1936年张学良将军声泪俱下发表抗日救国演说的地方。据说听众无不为之动容……
  三
  在网上,我只读到《无字》第一卷。几个月后,在市新华书店的一个阅读点,见到完整的《无字》。全书共三卷。才知道后面——主要是第二卷,也叙及蒲圻。它讲述了一九三五年早春的乱世佳人,蒲圻城里的“父母爱情”。
  书中这样写道,第一眼看到陆水,当即就明白,在母亲的一生中,这儿(陆水),可不就是她最不能忘情的地方?
  书中“我”的母亲,名莲子,随父亲调防汉口与蒲圻之间的咸宁,“我”的父亲顾秋水则驻扎蒲圻。莲子的婚礼基本上是其父操办的。《无字》第二卷,叙述了这对新人在蒲圻城里的点滴幸福时光。
  新房就在蒲圻城西门内靠城墙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上。从小楼后窗可以看到西门外的西门湖和内湖,依在西门的两侧。卧室内有一张老式带框架顶盖的红木大床,还有一张八仙桌,两张太师椅。新郎的一张单人铁床也搬到了这里,另占一间房子,有时他们像西方人那样分房而居。另一间是书房,房间布置得很雅致。
  书中写道:“婚后一天,她(母亲)不觉又唱起这首歌: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身影,更残漏尽,孤雁两三声……”这是《秋水伊人》,郭沫若作词。词作者参加北伐时曾经到过蒲圻。又写道,有一次新郎回来,远远看见莲子站在城门处等他,旗袍外面套着他的西服背心,高高地站在那里。这是无声的依恋。
  新郎常带新娘出蒲圻镇南迎薫门,去游览四方景色,或过陆水、登长山(又名北赤壁山)凭吊三国遗迹。意气风发的他,站在长山山顶,摇首顿足地吟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天他们去郊游,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待一会儿,又沿着山路向上回旋。暮春天气,空气里有种又热又暧昧的气味,起伏在山冈上的杜鹃花,袒胸露怀地盛开着,他们穿行在树林的暗影里。而新郎的朋友、张学良将军的前摄影师,闲时为他们拍过不少照片。他特别喜欢荷塘边的一张。
  作者叹道:“这样的日子怎能不是叶莲子一生回味无穷的日子?以后,再好的日子也似乎好不过这时。“这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难得一见的蒲圻城里的父母爱情啊。
  至今仍记得,二十多年前的那一天,陪张洁先生出蒲圻城东门,来到水流平稳的陆水河边,木船缓缓移动,斜向渡河。到对岸东洲,登堤,弥望皆蔬菜地,一直延伸到老宝塔山脚下的大片地里,没有麦穗,但有荠菜,整齐的叶序,贴地生长着。东洲,如今是繁华的新城区,早已不复昔日景象。它以及蒲圻城,经由这位中国新时期文学重要代表性作家,依稀留住了那时的样子。
  【编辑:宗夏】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