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共同缔造:规划师与居民共谋共享规划成果

新闻中心 > B首页 > 宜居频道

2022-10-16 18:54 来源: 武汉自然资源和规划
【字体: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到达新的阶段,规划师角色正从传统的权威专业者变为规划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引导者,回归到社区与乡间。规划师如何搭建起政府和居民之间的桥梁,躬身入局共同缔造居民的美好生活?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过去数年间做了颇多尝试。
  武汉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一直秉持“开门办规划”的思想。早在制定东湖绿道规划时,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敏锐捕捉到这一点,“既有众筹,何不众规”?于是搭建“众规武汉”平台,发挥互联网在时空、专业、人群等方面的无边界优势,让更多的社会公众、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形成集体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这在国内当时看来极其先锋,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盛赞:“从总规到众规,了不起的一步。”东湖绿道用此手段,吸引了近万市民手绘心中的绿道线路,最终形成了获得共识、广受好评的东湖绿道规划。
  此后,武汉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坚持“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才会是好的规划”。2014年,在多年的“大城建”高速发展后,武汉提出“让城市安静下来”的理念,建成区内不再大拆大建。
  2017年起,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武昌区政府,以武昌区为试点,开展了戈甲营社区、华锦社区等社区的规划试点工作。试点探索出了武汉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区政府、街道、社区、居民、规划精英等多群体共同协商决策的规划方法,将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和社会治理无缝对接。
  社区“微规划”在社会层面大获好评。参与“微规划”的循礼社区党委书记介绍,来自武汉大学的规划团队刚进入循礼社区调研时,居民们赶他们走,说我们不要改造,要拆迁。没想到改造后,循礼社区大变样,居民们纷纷回迁,邻里间回归过往的温馨。
  这也让武汉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更有信心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社区“微规划”是一种在不破坏社区原生态前提下,以居民为中心的持续微更新过程,这其中社区规划师扮演了重要作用。他们与居民紧密联系,全程参与落地实施,是社区改造的重要力量。
  在此前社区“微规划”的基础上,武汉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又自2021年起推出社区责任规划师。在城市社区,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江汉区政府,招募责任规划师深入到居民中去,作为政府与居民间的“中间人”,广泛征集居民意见,以小的切口推动社区提升,以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实现城市更新;在乡村田野,武汉市规划研究院组建规划团队来到蔡甸区梅池村,由办公桌前做规划变为将规划写在田间地头,将专业的规划理念“翻译”成村民们听得懂的语言,用定制化方案探索村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探索还在继续,规划走下“技术神坛”,政府部门、规划师、居民的互动过程将为城市的有机更新碰撞出新的火花,创造出新的可能。
  【城市蝶变】


  ▲2011年,昙华林半山小径改造前。


  ▲2022年,昙华林半山小径改造后。
  “众规武汉”互动平台
  “众规武汉”是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创办的城市规划综合服务网络互动平台,集规划编制过程的公众参与、规划师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互动、规划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是社会公众了解规划、参与规划的窗口。
  “众规”概念的提出是全国规划行业公众参与的首创。“众规武汉”自2015年上线以来,先后推出了环东湖路绿道在线规划、发现你身边的停车场、“寻找规划合伙人”系列、“微课题”征集、高校工作坊等项目,相关微信文章阅读量总计达20多万人次,共有15万多人次参与投票。公众可通过平台参与规划策划、绘制规划方案、提出规划建议、参与规划决策,使城市规划更多地体现和表达公众意愿,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
  该局还积极搭建设计共创平台,开门办规划。目前,已开展方案公开征集项目20余项。国内大型设计院、知名高校设计院、国外顶尖设计机构,以及业内先锋事务所在武汉同台竞技,为促进武汉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献计献策,促进了城市建筑设计水平全面提升。
  总设计师制度


  ▲联合国人居署参与武汉儿童友好城市共同规划。
  2012年起,武汉开始探索推进重点功能区实施性规划,以重点功能区为载体构建技术平台,是武汉总设计师制度的探索和起步阶段。
  2017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规划优化建设武汉长江主轴,以市规划院为牵头单位,纳入50家国内外一流设计咨询机构,长江主轴相关事项更加多元复杂,涉及到道路交通、市政工程、滨江环境、建筑改造、夜景亮化、码头岸线清理整治、城市阳台项目建设、沿岸项目开发等诸多环节,规划设计联盟所扮演的长江主轴总设计师角色,有力协调了项目实施。
  2020年,三阳设计之都片城市更新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作为历史街区城市更新项目,涉及土地储备、居民腾退、招商运营、政策研究、历史建筑保护、道路市政改造建设等工作,对技术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12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三阳设计之都为试点,发布并试行《武汉市重点功能区总设计师制度》,正式提出总设计师制度,对工作组织架构、选聘方式、工作内容和责权等提出了具体规定。
  当前,我市正以“精致武汉”为奋斗目标,在保障高水平设计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项目落地实施品质,总设计师制度的正式提出,也将为设计师驻场伴随式服务提供依据,保证规划实施、促进城市品质提升。
  武汉社区责任规划师


  ▲武汉责任规划师深入社区听取居民意见。
  社区是城市这个“有机生命体”中最基本的细胞,是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最后一公里”。为了让规划更贴近普通市民,以规划为引领提升武汉市社区空间品质,加强基层治理效能,2016年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多种方式开启了社区规划的探索。
  2017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武昌区启动了8个社区规划试点,联合规划师、设计师、社区居民与社会各方力量携手开展老旧社区规划改造。一批青年规划师进驻武昌区戈甲营社区,在街巷中开展“社区规划工作坊”,这是“社区规划”这一概念与武汉居民的第一次碰撞。
  2021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江汉区政府,共同启动了武汉市社区责任规划师试点工作。经过为期一年的孵化培育,责任规划师们与对口的社区建立了有机的连接,形成了三片亮点街区整体营造规划成果,推出了马场角社区生活剧场及常二社区“烟火十字街”设计方案征集,初步建立了具有武汉特色、江汉特色的社区责任规划师工作制度。
  乡村责任规划师


  ▲武汉乡村规划师团队走进蔡甸实地调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提升武汉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助推城乡融合发展,我市坚持多年开展乡村责任规划师工作。
  蔡甸区嵩阳大道沿线是武汉市乡村振兴示范带。从2018年起,武汉市规划研究院组建乡村规划师团队持续下乡服务,向村民、街道办、乡镇企业等开展多方调研,充分挖掘出蔡甸莲藕、花卉种植、生态旅游等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乡村规划师团队又经过三年多的跟踪实施和建设协调,沿线312个各具特色的村湾已相继建成,成为武汉乡村振兴样本。
  蔡甸区七壕村是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口扶贫村。2015年以来,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规划师团队下乡,为七壕村编制村庄规划,派出驻村工作队与七壕村两委并肩作战,坚持“规划先行,产业引领”,通过号召能人返乡创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提高村民收入,全村脱贫户人均年收入达2.47万元,远超国家标准线,使七壕村从一个贫困村变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2022年上半年,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又以乡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抓手,组建了由在汉主要规划编制单位、高校组成的乡村责任规划师团队10个,赴全市各乡、镇、街开展下乡工作。上半年来,规划师先后下乡达到150余次。
  江夏区田铺村村庄规划
  田铺村位于武汉市江夏区梁子湖东南岸,生态环境优越,虫草培育产业全国领先,带动村民致富成效明显。为满足村民自治需求和乡村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提出以田铺村为全市首个试点,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以探索乡村地区全域全要素管控路径,建立一套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模式。
  规划自2021年初开始编制,入选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村庄规划优秀案例,实施成效显著。一是指导田铺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建成国家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承办省市多项学术活动,吸引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等多位国家级专家来村开展调研;二是实现精准扶贫,通过闲置土地流转,盘活集体资产,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大量工作岗位,带动村民就业;三是规划有效支撑了《武汉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编制出台。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李志刚:规划破题 回归社区“共同体”本质
  我较早就关注到了武汉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开展的“众规武汉”、开门办规划、规划师进社区、责任规划师等活动,这些都是落实“共同缔造”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主要形式。
  共同缔造的核心在于依托人居环境的提升工作优化和提升城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落实“以人为本”,规划设计工作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市场化的居住分配方式消解并重构了原来传统的老街坊、老单位居住区;同时新市民大量涌入,使得总体上城市居民的邻里之间较为陌生。反映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体现为政府自上而下的规划和建设缺少居民的有效参与,重建设但轻管理和维护,特别是居民身边、日常生活中的小环境无法有效管理。而且,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方式也主要是以政府规划为导向,以市场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好处是建设速度快,有利于重大项目的落地,但缺点是缺少来自市民自下而上的参与。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近些年来大力推进规划进社区,将有助于填补过去快速、大规模城市建设中较为忽视的“微空间”问题。社区居民通过参与讨论规划方案,甚至参与环境建设和改造,可以强化基层的社会联系,回归社区“共同体”的本意,强化“人民性”。
  共同缔造强调居民的广泛参与和基层的组织动员。城市规划是一项专业性较高的公共管理工作,社区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也不例外。社区规划师可以为政府、职能部门、居民之间搭建桥梁,一方面把较为专业化的规划内容转变成居民可以听懂、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语言;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居民的诉求搜集、凝练后反映给武汉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便于纳入规划成果并转化为城市建设和改造项目。
  希望武汉能在规划领域形成共同缔造的武汉经验。基层社区所面对的居民各种具体需求,往往问题看似很小,但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协调起来困难重重。“共同缔造”强调社区吹哨、部门报到,要破除僵化的部门条线管理,转为围绕社区需求来整合行政资源,而各类规划和技术平台可以为其提供支撑,规划师将大有可为。来源: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 长江日报
  编辑:郑莹 赵卉
  审校:姚峰
  运营: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


  我就知道你“在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