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岂能因安全而“圈养”?把课间还给学生!丨长江时评

长江时评 > 100℃

2024-03-06 17:51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评论员 李建华

  孩子们课间休息时间不能去操场,不能在楼道追跑打闹,除了上厕所可以排队外出,只能在教室里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一些地方中小学生课间“圈养”现象,受到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国华大声疾呼:把课间还给学生!

  上述列举种种是不少中小学的规定,一些学校甚至把这种规定称之为“文明课间”,还进行系统化打分评比。为了让自己的班在评比中获胜,有些老师不惜用拖堂或提前进班撑满10分钟课间。

  图源新华社

  何以如此?学校的最大理由就是为了学生的人身安全,认为学生出去活动如果受伤家长会怪到学校身上,所以必须封闭管理。

  应当说,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学校的基本责任。但如此消极防范,势必会弱化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整体教育责任。

  中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人生阶段,玩耍、嬉戏甚至追逐打闹是孩子们的天性。在遵守基本安全规范的前提下,课间让学生们走出教室活动活动,不仅有利于他们释放天性,也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他们从上一堂课的紧张学习中放松一下,以便在下一堂课高效学习。

  在促进身体健康上,课间活动至少有利于预防近视和提高运动能力。有研究表明,每天接触阳光的时间不足是导致近视的罪魁祸首。少儿时期是一个人提升协调能力和体能基础的关键时期,增强身体素质显然不能仅仅只靠每周为数不多的体育课,更需要大量的日常户外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课间活动还有利于提高孩子们的智商和情商。与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既能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又能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孩子们在追跑打闹之中可以磨合人际交往的规则,训练他们的智商和情商,培养他们友善互助的品质。当孩子们在高楼林立的小区里缺乏场地和玩伴时,学校是他们活动不可多得的场所,实在应该充分提供,不能生硬剥夺。

  总的说来,充分的课间活动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堂”。如果以安全为借口,限制学生课间活动,实际上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是没有充分尽到教育的责任。

  事实上,限制学生课间活动也是有关法规和政策所不允许的。早在2019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就共同印发《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 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学校不得为防止发生安全事故而限制或取消正常的课间活动、体育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进一步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中小学生开展课间活动,人身安全问题无疑是需要关切的,但完全可以积极防范,制订基本的安全规则,让受伤的概率降至最低。譬如,不允许学生带危险物品进校园、禁止学生游戏时有危险动作、校园的设施安全可靠、安排值班老师引导低龄学生有序上下楼等。

  各地教育部门和家长也应支持学校正常开展课间活动,不能因噎废食,因担心安全事故而一味苛责学校和老师。为此,李国华委员建议,进一步细化规则,明确学校在尽到了教育管理责任的情况下发生意外伤害的相关责任。由此可以打消学校的安全顾虑,不吝于将课余时间交给孩子。

  对课间活动的安全责任消极以待,一“关”了之,固然稳妥保险、省时省力,但不是一个教育者和学校应有的担当。 无论是学校、老师、家长还是教育部门,只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课间活动的重要意义,才能切实改变“圈养”现象,把课间还给中小学生,尽可能让学生放松、撒欢,享受校园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编辑: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