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2月10日,黄旭华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武汉举行,人们用最高的敬意与黄老道别。黄老将一生献给祖国,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身上的精神力量永不会告别。
忠心爱国的信念永不告别。黄老隐姓埋名三十年,科技报国一辈子,都源于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矢志不渝、对祖国的深沉大爱、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黄老说,对祖国的忠就是对父母的孝,他用“赫赫而无名”的一生,谱写了精忠报国的壮歌。传承黄老的精神,就要厚植爱国之情,胸怀强国之志,立足自己的工作和岗位,实践报国行。
勇于开拓的志气永不告别。在黄老研制核潜艇的年代,没有参考资料,没有硬件条件,可以说要什么没什么。而他和同事们白手起家,以“一万年也要造出来”的志气,硬是干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并从无到有、从零到多,实现了中国核潜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这是中国人的志气骨气,也是科技工作者无畏开拓的写照。中国走自己的路,亦步亦趋不行,跟在后面也不行。传承黄老的精神,就要勇于开拓,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敢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相信自己干得成。
艰苦奋斗的精神永不告别。黄老做“隐姓埋名人”,不是“隐于市”,而是在人迹罕至的荒岛上求索,条件艰苦可想而知,中国核潜艇事业就是在一穷二白中,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奋斗出来的。今天,各方面条件都好起来了,但艰苦奋斗永不过时,各种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艰辛与考验仍然存在,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的传家宝。
淡泊名利的境界永不告别。黄老隐姓埋名,从青春到白发,这需要多么忘我的精神、多么无私的奉献。黄老淡泊名利,常说:科学家的价值在于推动人类进步,而非个人名利;不能向“钱”看,一定要有奉献精神。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也是一个人的高尚人格。为事业不计个人得失,不为功名利禄,功成不必在我的高尚境界,永值传承与淬炼。
最好的怀念是传承,最高的致敬是学习。不是每个人都能干惊天动地的事,但在事业和人生中,总会面对召唤,经历考验,作出抉择。我们怀念黄老,就要接过精神的火炬,脚踏实地把每件事做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