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曹莹 王俊:武汉人口新特点

长江时评 > 大V在此

2024-01-15 19:5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曹莹 王俊 (作者分别为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从2022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人口负增长时代。我国的人口再生产已经由过去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人口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城市人口规模、结构、质量都将呈现新的变化。

  ■ 武汉将逐步转变为人才强市

  规模上,武汉超大城市地位仍将保持。人口发展是长周期事件,人口负增长态势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但从人口总量来看,未来30年,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并未根本改变。学者预测,我国人口总量在2035年前将达到14亿人以上,在2050年前仍保持在13亿人以上。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国人口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集中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2022年武汉常住人口总量为1373.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由2010年的0.73%上升至2022年的0.97%。作为中国少有的人口流入大市,即使在全国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武汉市常住人口总量仍会保持稳步增长,武汉超大城市地位在短期内不会动摇。

  结构上,武汉人口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口年龄结构大体上经历着“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的不可逆的演化过程。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学者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的劳动力人口将从8.9亿人减至6.5亿人。从生育率来看,出生人口可能减少,从老年人口占比来看,武汉市预计在2030年前后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30%。但从劳动力人口来看,武汉市常住人口中劳动力人口总量仍会保持增长,增幅会有所减缓。武汉人口总抚养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在50%以上,人口年龄结构红利期仍将延续。

  质量上,武汉将逐步转变为人才强市。未来10年,我国预计有2.4亿人(文盲率约25%)届龄退休,劳动力将减少9%,但替换他们的是1.66亿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青年才俊。随着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劳动力的质量相较于数量显得更为重要。武汉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人才、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从人才总量来看,武汉市现有人才总量超过285.7万人,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96年,仅低于北京,列位全国的第2位,且连续5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未来,武汉市人才资源总量仍将持续上升。尤其是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也推动人才从传统产业向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面铺开。武汉将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切实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空间上,武汉人口分布将更加均衡。随着产业分布的空间转移,武汉光谷副城、车谷副城、临空经济区副城、长江新区副城越来越多地承担接纳常住人口,特别是外来人口的功能。江汉区、硚口区、青山区等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将进一步下滑,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临空港开发区三个开发区和黄陂区、江夏区、蔡甸区、新洲区四个新城区的人口密度将逐步增加。武汉市常住外来人口居住在开发区和新城区的人数将超过中心城区人数。武汉将按照“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空间发展格局,形成更适合武汉高质量发展的人口分布格局。

  ■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武汉现代化建设

  经济增长理论及中外先进城市发展经验表明,人口规模、结构和质量是实现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决定性变量。在全国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作为超大城市的武汉要科学认识、提前适应和积极应对全国人口负增长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面对全国人口负增长的新形势,维持现有生育水平并逐步推动小幅回弹、延缓“少子化”进程,应是武汉后续政策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婴幼儿托育服务方面,逐步加大政府在托育机构的支持力度,降低家庭在托育服务方面的资金投入,推动家庭托育点建设,逐步提升托育机构入托率。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保障性住房、医疗保障等可适度向多孩家庭倾斜。教育服务方面,把“双减”工作摆在教育突出位置,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女性就业方面,通过加大妇女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女性劳动权益保障方面的监管、对有可能造成“女性歧视”的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等措施,帮助女性更好地平衡就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提升妇女再次入职的可能性,以此达到提高妇女劳动参与率,提升女性生育意愿的最终目标。

  构建高素质人才集聚新格局。未来各大城市之间的竞争一定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育上,武汉应遵循市场规律、最大化利用本地高校优势,全力建设国家级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培育集聚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通过构建完整的人才梯队,形成“雁阵效应”,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竞争力。人才引进上,武汉将按照“产业集聚人才”的工作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强链补链固链,完善产业链并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以产业促进人才交流合作。以“学子聚汉”工程为抓手,在人才落户、薪酬、住房、购车、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政策,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落户武汉,优化人口结构,扩大人才规模。人才使用上,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鼓励用人主体柔性引才用才,不将人才“帽子”与项目评审等简单挂钩,建立资金管理“负面清单”制度,“非禁即可”保障人才创新创造。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人才服务平台,实现人才就业创业全周期支持保障,让人才随时随地可以享受暖心服务。

  推进产业合理布局,统筹区域人口协调发展。武汉将按照空间发展格局,以“两江四岸”为核心,推动三镇聚合、均衡发展。加快“四副做强”,特别是临空经济区和长江新城的建设力度,推进优质高校资源、产业资源向长江以西和长江以东布局,促进全市人口,特别是人才向四大副城转移。武汉市各城区应根据各区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特点,实施配套政策,推动武汉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梯度发展的人口空间格局。主城区以户籍人口为主,重点解决户籍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出生率持续低迷的现状,进一步推进主城区人口向开发区和新城区转移。开发区以年轻高素质外来人口为主,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加大外来人口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措施,重点解决性别比失衡、人口出生率低和外来人口未来养老问题,避免出现各类社会问题。新城区通过产业发展吸纳农村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提高新城区人口城镇化水平。

  【编辑:余淮】